为什么他们那么义愤填膺?
作者:杨迪
|
点击:
次
|
2017-08-31 10:58
近日,钱江晚报报道:在淳安一个小山村,有个叫慧慧的小姑娘遭遇了奇葩事件,几年前,外出打工的父亲因工伤死亡,在村干部等人的协助下,获得80万赔款。随后,相依为命的奶奶去世,远在云南的外公外婆,赶过来要求分割遗产,妈妈为此喝了农药自杀。好端端的家庭,一连几年发生这样的惨变,让小姑娘无依无靠,成了事实上的孤儿。幸亏平时不太往来的二伯家伸出了援手,堂姐对慧慧很好。如今的慧慧已年满十六,正式接手了赔款的账户和银行卡。但是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村里人竟然数次逼迫慧慧出示银行卡和存单,即便是回家扫墓,回家暂住,都会有不少村民,嚷嚷着慧慧让人骗了,钱已经被二伯家花光了等,在众人的围观下,硬要慧慧拿出银行卡和存款单,才会悻悻离去。慧慧不敢回家,不敢回村。这件事经媒体报道后,总算有了较好的结果:有人愿意抚养,当地妇联介入,村干部对言辞激烈的村民,上门做些工作。。。。。。
这些村民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合情理的举动,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除了责备这些村民之外,我们还得从心理机制上去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
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可以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所谓意识就是我们平时能够感觉到的情绪、情感,理性思维等等,所谓前意识,就是被我们忘记的东西,但是经过一定的专业工作,可以被我们想起来、意识到;所谓潜意识,那就是完全无法了解,但是庞大得多的部分,这部分东西平时完全无法被意识到,被感觉到。用冰山理论来说,就是露出水面的那部分是意识,完全沉没在水里的是潜意识,介于中间的是前意识。沉没于水里的体积要比露出的部分多上n倍。一般我们通常认为,指挥我们行为的应该是意识部分,但是精神分析研究表明,恰恰是那部分不能被我们意识到和感觉到的潜意识在起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又认为,人格结构可以分为自我、超我、和本我。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和需求,它遵循快乐原则;自我超我是指后天从父母(社会)接受到的教化,规条,转化为内心的一个道德评判者,一个严厉的警察,超我遵循的原则是道德要求;自我是在心理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就像一个调停人,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做着调解,以保持我们内心的平衡。一个超我过强的人,有可能形成强迫型人格;本我过强的人,会形成精神病样的人格。所以自我的调停很重要。当然这些工作,基本不在意识层面。
那么我们来看看村民的行为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一个落后贫困的山村,80万元虽然是用性命换来的,但在人们的意识中,依然是一笔横财,各种羡慕嫉妒恨都会有。但是由于社会规条和教化的作用,人们的超我知道这不属于自己。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想占有这笔财富的愿望满足呢?不能去抢——这要犯法;不能去要——这有伤自尊也没有理由;不能去巧取豪夺——没有这样的本事。重要的是,所有这些都无法通过超我的检验。怎么办?怎么办?不急,有办法。那就是把内心的愿望伪装一下,变成是对孩子的关心,这样做不会有道德的风险,也能满足内占有的欲望。你想,“你的钱,我们有权来管理,”那是不是一种变相的占有?然后愿望满足了,心里也踏实了。还能看到慧慧窘迫,多少也消除了一部分嫉妒。这样的行为,在精神分析中,叫做反向形成。这是一种用来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很多人都在熟练地运用着。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运作机制,都在前意识或潜意识层面,不经过分析,无法被意识到。所以,村民的行为,跟道德无关,跟心理机制的运作有关。
相关内容
-
17岁的李雅是个女孩子,初次见面的人一定会把她当男孩:接近男性标准的短发遮住额头,深色宽大的衣裤,松松垮垮地挂在身上,戴一副黑框眼镜,人长得清秀周正,但是讲话的声音却是低沉的中音嗓。整个人找不出一丝女性的味道,举手投足间活脱脱一个假小子的模样。不仅仅外表如此,李雅的自我表象也是个如假包换的男孩。跟男孩子在一起,李雅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个女孩,男孩子也没有把她当成女性,玩得跟哥们似的,还常常让人叫她哥哥。进入青春期的李雅,情窦初开,发现自己喜欢的是温柔的女性,她试着去接近心仪的女孩,却被无情地拒绝了。李雅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家庭关系中,妈妈占主导地位,爸爸只是一个影子。凡事都由妈妈做主,爸爸没有说话的份,夫妻关系也是吵吵闹闹的时候多。妈妈努力培养李雅,只是天不遂人心愿,李雅因为性别认同的困扰,一直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同性间的人际关系也很难正常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