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英雄是如何被杀死的

作者:孙晴 | 点击: | 2017-12-20 09:24

       小时候,楼下的邻居对外婆乱发脾气,外婆是大家闺秀,文革中吃过不少苦头,养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她默默的忍受了。我和表弟非常的气愤,他对我说:我四岁,你六岁,我们是大人了,要不我们下去把他们骂一顿,替外婆出气。

        后来上了小学,老师让我们写我的理想,现在回想起来,同学们的理想千奇百怪:医生,科学家,歌唱家,杂技演员,明星,解放军,警察……

        再后来考上大学,同学们兴气纷发,要做厂长,要做一番大的事业,只有少部分人,才想成为体制里的人,因为体制里的人就是蛀虫,就是提前养老。因为我们有我们的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要为我们的祖国奋斗,我们要挥洒我们的泪水,活出我们的精彩。

       虽然最终没有所有人都成为英雄,因为英雄总是少数。但我们还是很幸运,毕竟我们做了二十几年的英雄梦,也为了我们的英雄梦努力过,奋斗过。

        年少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英雄,可是为何现在的孩子,很少有英雄梦,反倒越来越现实?难怪高晓松吐槽:中国顶尖大学的学生只关心工作,那还不如去读技校。为何少年英雄那么少。是谁扼杀了他们? 答案很残酷,因为扼杀他们的恰恰是他们的养育者,是他们的父母。这听起来很荒谬,因为我们所有的父母,都是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愿,怎么可能扼杀少年英雄呢?

         且听我慢慢说来。

         要想成为英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有雄心壮志。可是我们的雄心屡屡会被我们的父母以爱的名义给阉割了。

        我曾经听到一位妈妈用极其宠溺的口气说起自己儿子:我太宠他了,只要他在家,我就给他买海鲜,虾呀蟹呀什么的,而且我都给他剥好。好狠的一招啊,在潜意识里面已经把儿子给阉割了。在她的潜意识里,想表达的是:儿子,你虽然已经二十几岁了,但是你连虾都剥不好。所以他儿子,只配在家族企业里面做一个普通职员。

         当然这样的妈妈并不多见,但是别的一些场景大家一定很熟悉。当孩子想要去探索一个新的领域,要去看一本相对比较深奥的书,“你看得懂吗?”“你能行吗?”“当心别摔着”这些充满慈爱的言语后面也隐藏着“你不行”的咒语。

         高晓松的愤怒在于:我在上面讲诗和远方,讲抱负,哪知,同学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毕业后我是去国企好呢,还是去外企?要知道这可是清华啊,竟然胆小到要担心自己的生计?

       我见过很多父母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你只要,健康成长就可以了,你只要考上大学,有个稳定的工作就可以了,因为我们家不缺钱。要知道这句话有多伤人啊。尤其在现在,几乎百分之一百可以读大学的环境里,这就是一个白痴的要求。

         把孩子的雄心给阉割了,接下去就是要践踏孩子的自尊。看了孩子的日记,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还可以堂而皇之的说“我是你妈”。当孩子愿意和父母亲进行沟通的时候,只要他说第一句话,等待着的就是父母亲,十句百句的反驳和指责。“你太幼稚了。”

         当孩子在和老师,长辈互动中受了委屈,而向父母亲抱怨时,往往换来的也是父母的责难和怀疑:“你们班那么多学生,为何老师只说你?”“她是老人,让她说两句又怎么滴?”更有甚者还有些父母亲会把孩子一些隐私的事情,在家庭聚会,或者同事聚会当中大肆宣扬。因为“这又有什么关系?”

        当少年英雄的尊严荡然无存的时候,他已经奄奄一息了。

       如果没有第三招,那么,少年英雄还有站起来的可能。小时看武侠小说,男主角总是年少时候被仇家追杀,徘徊在死亡边缘。能支撑着他活下去的,就是强烈的,复仇信念。

       可是,现在更多的少年英雄们是不允许去复仇的,因为伤害他们的正是他们的父母亲(我所指的复仇并不是要真正地伤害父母亲,而是,在内心明白,父母亲有很多东西做错了,并且有机会表达这种情绪)。可是在中国的伦理道德中,指责父母亲是一大重罪,加上各种的感恩教育,让孩子哪怕生出一丝对父母亲有抱怨的想法,就会极度内疚,更不要提复仇了。这么一来,少年英雄就真的倒下了,因为,他了无生趣,能做的就是为了父母活着,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叔。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