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的高原现象
作者:灵栖
|
点击:
次
|
2017-08-28 13:12
心理分析或解构到一定程度,来访者或治疗师会发现进一步解构的困难增大了,解构的进度会变得缓慢下来。这就是解构过程出现了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一般学习过程的一个特征。一般人的学习成绩曲线具有负指数上升的渐近线形态,它表明,从及格到良好的提高过程中感觉很好,很快,很轻松,但从良好提高到优秀就难多了,感觉很吃力,很慢了。高原时可以意味着解构问题的深入,难度的加大;也可以意味着当事人的精神疲劳。我们长跑时,当超过了一定的距离后会觉得非常吃力,已不再是当初离起跑线不远的时候那样冲劲十足了。这时候贵在坚持,不然就很容易气馁并放弃长线咨询。
高原现象要求治疗师适时地掌握心理分析的进度,因人而异地把可接受性当成是分析快慢的标准尺度,不要做出过多的分析与解构,使当事人难以消化。新的反应方式的选择与建立,不能贪多图快。新的观念或反应模式的巩固,也不是立竿见影的。
有时候可以特意放慢速度,以使来访者有一个调养生息的机会,以积蓄更多的能量,为真正的改变(冲刺)作好准备。
有时候要放低对来访者的要求,避免因期待过高而造成新的焦虑。
相关内容
-
有时来访者会反映自己自接受咨询以来,症状非但不能减轻反而加重了。比如,因为常常要想自己在自由联想时想着什么,应当想些什么,还有什么没想到等,就有可能造成焦虑加重,失眠加重。比如,治疗师一解说,自己才发现自己过去一直生活在不合理的状态里,因此就难免有一阵深刻的懊悔从心中浮起,久驱不散。又比如,经分析者指引,自己被带到一个全新的人生领域,扩大了视野,一时很难适应,就象是一个盲人通过手术终于可以看见光明,但当他刚睁开眼时对明亮的刺激是难以适应的。
-
回潮现象与心理问题和行为改变的某种顽固性有关。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生病用药一个疗程没有结束,只看到自身症状似乎消失了,就急忙停药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一个症状向我们的反扑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药,用满一个完整的疗程。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消灭那些引起病症的病毒或细菌。生理的疾病如此,心理的问题也相似。在一边解构一边重构的过程中,出现回潮是正常的,那是因为来访者还没有真正透彻地理解心理处方,没能完全地接受新的观念,调整好自身的心理应对策略的缘故。通透地理解心理分析,真正掌握自身的个性缺陷是有过程的,因此,也不能期待一蹴而就完成解构与重构的任务,应该允许当事人有一个吸收、学习、实践、自我探索的过程,它正是把心药用足的过程,克服回潮的过程。
-
在您的第一次咨询中,咨询师会和您讨论后续咨询的问题。是否继续下一次咨询完全取决于您的意愿,您也可以和咨询师交流您对首次咨询的感觉。如果您愿意和这个咨询师继续下一次咨询,您们需要讨论咨询的频率、时间安排等问题;如果您对这个咨询师不满意,您也可以考虑更换咨询师。下一次咨询的预约会在和咨询师讨论决定后告诉咨询助理,您下一次只要在约定的时间过来就可以。
关于预约的任何问题,您都可以在咨询中和咨询师交流讨论。
-
随着解构的进行,人格的基本结构就渐渐分离出来,变得明晰可鉴。与此同时,新的观念、应对模式的注入,局部的重构也在进行。当接近完成整个人格的解构时,个体往往会感到某种与分娩相似的心理上的阵痛。和产妇在临产时才产生的阵痛相似的这个心理体验,意味是深长的。它表示,解构过程已深入到人格的底部,表示一种新的观念、行为模式接近诞生了。越是接近解构的终点,阵痛现象出现的可能性也越大。
-
并非所有参与心理分析者的心理问题或改善都是顺利的。有一部分人情绪体验非常强烈,会对心理疼痛产生过敏反应。它意味着,一点点的改变都可能引起当事人波澜起伏的内心变化,引起激烈的心理矛盾。也许是术前的工作做得不够好,“消毒”不严密,也许是来访者本身是“过敏性体质”,总之,这种因小刺激导致大反应的解构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因个别差异而广泛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