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被爱,关于归属
作者:吴安
|
点击:
次
|
2019-03-28 17:22
-------文:吴安
最近的热片《都挺好》是以家庭为题材的电视剧,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太多人在里面看到了自己的过往和经历,因而也有不少人在看片的时候无法自拔地痛苦悲伤,愤怒怨恨。
而《都挺好》在几种对大团圆结局的不同声音中画上了句号,有人看到苏父拉着明玉的手说带她回家时泪流满面,有人则对苏明玉选择辞职以一己之力照顾患病父亲大为不解,还有人为苏明玉原谅二哥原谅全家愤愤不平。
不管是哪一种声音,多多少少都带着各自从原生家庭得来的无意识的痕迹。
无意论述以上及其他任何一种声音,仅仅对苏明玉做一些简单的理解,也许正在看这些文字的你们会有所共鸣。
1、被充分接纳 才有力量原谅
早期的苏明玉愤恨离家独立,可以看做是一种带有攻击性的尝试,其结果是与家庭父母断绝来往十多年,这期间她虽然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但并没有获得家人的认同,没有归属感,她不知道到底怎么样才能被爱,才能被接纳,所以她树立起强硬的形象来试图掩饰自己内心渴望被爱的孩子。
直到遇到石老板,即便两个人有争吵,分分合合,但石还是可以涵容她,从两人出去度假可以看出,虽然石老板有时会无法按照苏明玉的标准控制好他与苏明玉及其家庭的边界,但他在不停地尝试,试错修正再试错再修正,而不是直接放弃。所以苏明玉后期的行为有一部分是她拥有石老板稳定的爱,以及不管怎么折腾都可以被石化解后的转变,这种转变中包含着她与一部分自己的和解,不再一味地求证自己是可以被接纳的,也不需要努力去伪装自己就可以被接纳。
很多人都不能接受苏明玉最后选择辞职留在父亲身边,不理解她如何可以原谅二哥和父母,替她觉得遗憾委屈甚至憋屈,也有人觉得她是那个总会被要求牺牲的女性角色。从苏明玉的角度来说,这些选择与其说是原谅,不如说是她内心有所松动后发展出来的另一种能力和方式。
2、关系可以被重建 不论是用哪种方式
如苏明玉买老宅,这是一个非常有象征意义的行为,是她正视自己对原生家庭无法割舍的佐证。从在这个家没有位置到整个老宅都属于她一个人,象征着以父母为首的家庭也属于她,她不再是那个需要去验DNA来确认自己身份的女儿,而是整个家庭依赖的支柱,终于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找到在原生家庭的位置。
她最后选择辞职并拒绝两个哥哥一同照顾父亲,甚至在父亲主动提出找护工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否决,这一系列行为恰恰也是她在弥补自己内心缺失的家的感觉,即便这种感觉建立在父亲生病失忆的基础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真实的,但对她而言却是一个可以重新建立与父(母)亲之间的关系,可以独占父(母)爱的机会。
从小不被待见或者冷落甚至虐待的孩子会无意识地发展出一种能力,他们会用各种方式去证明自己是值得并被爱着的,就如苏明玉为母亲买墓地,为父亲辞职,原谅二哥,为大哥二哥尽孝,他们会不顾一切的去做哪怕被他人视为无底线的牺牲,甚至是自我攻击以换回别人,最重要的是家人尤其是父母的爱,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找到自己在“家”中的位置,在父母心中的位置,证明自己值得被爱并且真的被爱着。
而苏父失忆后给记忆中的小明玉买习题集的行为,恰好满足了明玉对父母爱自己的渴望,让她终于可以确认自己被父母爱着,终于回到苏家女儿的位置,终于有了归属地,终于可以放下心里多年来的纠结。而现实生活中,“苏明玉”们也许还会继续用各种方式去找寻自己被爱的证明,太多的“苏明玉”正在这条路上以不同的程度,用不同的方式前行,或悲或喜,或受伤或治愈。
正如尼采说的,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相关内容
-
但凡一说到抑郁,就会容易让人想到或理解成抑郁症。也许是近几年因抑郁症而自杀的人太多,加上媒体的宣传,使人们谈抑郁而色变,以至于人们都不敢让自己有抑郁。
抑郁首先是一种情绪表现,如果一个人情绪低落、心情不能感受到快乐,对许多事情失去兴趣,思维也不象以前那么活跃而是有点反应迟钝,这说明这个人的情绪有点抑郁了。如果因此导致在许多精神、行为和身体上的反应与症状,比如出现自我评价过低、自责,不想去工作,不愿意与人交往;出现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性欲减退;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并且因此而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健全,给本人造成严重的痛苦等不良后果,如果这样的状况持续二周以上,我们才可以考虑诊断为抑郁症。
-
人格和人品,这是二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
通常我们说“我以我的人格担保”, 这里的人格其实指的是人品,一个人的品格,更多有道德上的意义。而心理学上说的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个性,或者说是一个人对情绪、情感、思维、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我们经常说的心理健康,其实主要是指人格健康,在健康人格基础上的心理协调能力,一个人格不够成熟健康的人就容易出现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
谈这样一个话题,容易被人认为是在这方面比较苦大仇深的人。所以先声明几句。本人象几乎所有男性同胞一样,对于自己喜欢的女性没有想着只在我这一棵树上吊死这一事实不太满意,所以既有“苦”,也有“仇”,但“苦”和“仇”却都还没有大到和深到需要在这里对女人口诛笔伐的程度。谈这个话题,仅仅是出于对人类两性关系中的心理现象的兴趣,而不是想公报私仇。
读大学的时候,一次几位铁干哥们儿聊天,谈到了我们共同认识的另外一些同性朋友。一位长得五大三粗、但有很好的艺术天赋的男同学一本正经地说,我要是女人,有几个男的那是必须要嫁的,不嫁那要后悔一辈子。然后就列举了一长串的名字,那些男人美丑不一、性格不同,但有一条是共同的,就是都是很有趣的人。根据每个人对他的吸引力的不同,他想嫁给他们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从三个月到一年不等。听着他的奇思妙想,我们下颌关节笑脱了臼,同时也在想象,我自己如果是女人,那想嫁的男人有多少?稍稍想一下,人数就已经不在十个以下了。
-
如果一个人攻击性强,往往会使他人感到害怕和讨厌,人们会离这个人远远的以免受其伤害。攻击这个词在不同的领域里会有不一样的解释,对攻击的描述与理解也会有所差异。在这里,我们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看攻击在人际关系中的意义。
攻击往往会以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目前对攻击行为的经典定义是:攻击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指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这种攻击可以是身体的也可是语言的,也以是直接的也可是间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