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攻击”
作者:陆建华
|
点击:
次
|
2017-08-31 11:59
如果一个人攻击性强,往往会使他人感到害怕和讨厌,人们会离这个人远远的以免受其伤害。攻击这个词在不同的领域里会有不一样的解释,对攻击的描述与理解也会有所差异。在这里,我们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看攻击在人际关系中的意义。
攻击往往会以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目前对攻击行为的经典定义是:攻击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指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这种攻击可以是身体的也可是语言的,也以是直接的也可是间接的。
上述对攻击的描述会给我们一种印象,觉得攻击一定是一件十分不好的事情。从攻击的外显行为来看,这确实会造成人们对攻击的消极感受,但我们知道每个行为其实都会有一些比较深层的心理学原因,如果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一下攻击这个行为背后的内容,或许会有不同的发现。
小明是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大大的眼睛,皮肤特别的白,看上去长得很可爱。可是小明的妈妈对这个儿子却有一个很大的烦恼。小明已经在幼儿园读中班了,每次小明妈妈去幼儿园接小明都是提心吊胆的,她最怕的是老师又告诉她:小明又把谁谁谁给打了。小明在班级里喜欢打人是出了名的,几乎所有的小朋友都被他打过,小朋友都躲着他不愿意跟他玩,越是如此,小明打人的频率就越高。爸爸妈妈用尽了各种教育方法但收效甚微,每次问小明为什么要打小朋友,小明的回答不是说那个小朋友不肯把玩具给他,就是说那小朋友不愿意和他一起玩,或者干脆说不出原因来,但每次小明被父母训斥的时候脸上都是一脸无辜和委屈的表情。
小明的攻击性在他的游戏治疗中表现的很明显,几乎在所有的游戏中都充斥着大量的攻击性内容。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的攻击行为并不是为了以伤害对方为目的,而是有其他的目的和意义在里面。小明无论是在幼儿园里还是在游戏治疗里,一直表现出来想和其他人一起玩的愿望,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又不知道如何去和别的小朋友相处,特别是当其他小朋友不按他的意愿来做时,他心里就会又急又无助,这时候他的行为就看上去带有攻击性,但其实他内心里可能想表达的是希望小朋友可以听他的话用他的方式和他一起玩。在这一点上小明的爸爸也是用类似的方式和小明交流的,因为爸爸每次发现小明不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时,总是不大有耐心和小明好好说话,而是习惯用打骂呵斥的方式强迫小明顺从。
在治疗中小明也会要求我按照他的意愿去扮演什么,这时候我会让小明告诉我该怎么做,让他能大胆清晰地表达出他的想法。随着治疗的进行,我会在和小明的互动中告诉他我不同的想法,小明一开始是很抵触我这样子的,每当此时他的攻击性行为就有可能会产生,他会对我生气,也会把气撒在玩具身上。但是我每次都很耐心地和他说话互动,并且很愿意听他说出心里的生气来,慢慢地,他变得不再排斥我和他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了,而且当他不想做某些事情时他也会跟我说他是怎么不想做的。
随着治疗的进行,小明在治疗中不再那么具有明显的攻击行为,同时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的互动也较少冲突了。他仍是很主动想和其他小朋友玩,但他不再象以前那样强迫对方听他的话,遇到不同意见时他会说出来自己想要做什么,希望小朋友做什么,同时也会愿意听从小朋友喜好的玩法。小明的攻击行为明显减少了,但他的攻击性并没有消失,只是这种攻击性通过积极、主动、要强等其他方式表现了出来,而不是直接通过伤害对方的攻击行为表现出来。
攻击性和攻击行为是不同的,攻击性是一个人内在有朝外的释放动力,而攻击行为是把这种内在的动力用伤害对方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
从心理学的意义上看,攻击性是人的本能,也是一个人生命力的体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婴儿在吃奶的时候对乳头的吸吮,其实也是一种对乳房的攻击,通过对乳头的攻击性吸吮来获取婴儿需要的营养。只不过我们大家都习惯于这样的现象,而不会对婴儿的这种行为感觉有什么不妥,除非当婴儿咬妈妈乳头的时候才会觉得这个孩子在“攻击”妈妈。
同样地,人在做爱时双方所获得的愉悦,也是通过双方相互攻击的方式获得的。当然这样的攻击是在双方许可的前提下进行,只要没有伤害对方身体的行为发生,这种攻击行为都是在正常范围之内。而如果通过用伤害对方身体的行为来获得性快感,那已经是相互施受虐的关系了 ,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性爱行为,比如现在有某些人群中比较流行的SM行为,就是通过施受虐的方式来表现性爱行为,这时候看上去明显的攻击行为却使这些人群感受到强烈的兴奋与愉悦。性爱中的攻击性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不同的性爱姿势和性爱方式其实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攻击对方,大家习惯于认为这是各种性技巧,只不过这样的攻击是以让对方舒服和愉悦为前提,因此被大家接受,甚至都感觉不到在被对方攻击。但只要当性行为是在不被允许的前提下发生,比如强奸行为,这时候的性行为过程就让人觉得是一种非常明显和具有破坏性的攻击行为了。
在我们的周围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比较有礼貌,守规则,比较安分守己,不愿意惹事生非,喜欢宅在家里,与这些人在一起你会觉得他们比较安全,不会给你有压力。这样的人往往被我们许多人推为做人的榜样,似乎所有的孩子都应该以这样的人为榜样,让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人。但是在这些人身上你也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他们比较缺少追求,比较安于现状,只求无过,不求有功等等。如果用通俗的话来说,这些人缺少进取之心,没有发奋图强的动力,或者干脆说这些人缺少攻击性。人的攻击性其实也可以通过执著追求、努力进取、刻苦钻研等形容词表现出来,一个人如果缺少攻击性,虽然他会变得听话、安全,但同时他又缺少了许多向前发展的动力。这也是我们平时以为是一个好人的人,在恋爱对象眼里可能会缺少魅力,会被人说“你是一个好人,但是我们不适合在一起”的一个原因吧。
攻击性是人能生存下去的一个重要本能,一个时时生活在温室中的人是不需要有攻击性的,慢慢地也会失去攻击性存在的必要,当这个本能变弱甚至消失时,对生存来说其实是十分可怕的事。“富不过三代”,这句话的意思中其实就含有在富裕的环境下慢慢丧失攻击性从而被现实所淘汰的内涵,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保存攻击性这个本能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我们放任了攻击性这个本能,特别是让它通过外显的伤害性行为表现出来,久而久之,我们一方面也无法让自己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也会因此而吓跑很多人,就好像小明那样,变得没有一个人愿意和他一起玩。这无论是对个人或对团体而言,都是需要小心注意的,既不消灭自己的攻击性,也不任由它泛滥而伤人伤己。
两个相互亲近又信任的人会允许相互攻击攻击,你也可以对你亲近的人说:“来,让我攻击一把”。能相互这样调侃的人其实是蛮幸福的。
相关内容
-
如果搜索一下百度上的解释,愤怒是指因不满或敌意所引起的强烈情绪反应。一般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愤怒是指当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的行动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
愤怒被看作一种原始的情绪,它在动物身上是与求生、争夺食物和配偶等行为联系着的。愤怒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较早。据认为,出生3个月的婴儿就有愤怒的表现
-
但凡一说到抑郁,就会容易让人想到或理解成抑郁症。也许是近几年因抑郁症而自杀的人太多,加上媒体的宣传,使人们谈抑郁而色变,以至于人们都不敢让自己有抑郁。
抑郁首先是一种情绪表现,如果一个人情绪低落、心情不能感受到快乐,对许多事情失去兴趣,思维也不象以前那么活跃而是有点反应迟钝,这说明这个人的情绪有点抑郁了。如果因此导致在许多精神、行为和身体上的反应与症状,比如出现自我评价过低、自责,不想去工作,不愿意与人交往;出现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性欲减退;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并且因此而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健全,给本人造成严重的痛苦等不良后果,如果这样的状况持续二周以上,我们才可以考虑诊断为抑郁症。
-
人格和人品,这是二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
通常我们说“我以我的人格担保”, 这里的人格其实指的是人品,一个人的品格,更多有道德上的意义。而心理学上说的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个性,或者说是一个人对情绪、情感、思维、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我们经常说的心理健康,其实主要是指人格健康,在健康人格基础上的心理协调能力,一个人格不够成熟健康的人就容易出现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
谈这样一个话题,容易被人认为是在这方面比较苦大仇深的人。所以先声明几句。本人象几乎所有男性同胞一样,对于自己喜欢的女性没有想着只在我这一棵树上吊死这一事实不太满意,所以既有“苦”,也有“仇”,但“苦”和“仇”却都还没有大到和深到需要在这里对女人口诛笔伐的程度。谈这个话题,仅仅是出于对人类两性关系中的心理现象的兴趣,而不是想公报私仇。
读大学的时候,一次几位铁干哥们儿聊天,谈到了我们共同认识的另外一些同性朋友。一位长得五大三粗、但有很好的艺术天赋的男同学一本正经地说,我要是女人,有几个男的那是必须要嫁的,不嫁那要后悔一辈子。然后就列举了一长串的名字,那些男人美丑不一、性格不同,但有一条是共同的,就是都是很有趣的人。根据每个人对他的吸引力的不同,他想嫁给他们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从三个月到一年不等。听着他的奇思妙想,我们下颌关节笑脱了臼,同时也在想象,我自己如果是女人,那想嫁的男人有多少?稍稍想一下,人数就已经不在十个以下了。
-
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女人,因为丈夫的出轨而伤心不已,她觉得她的婚姻已经崩溃了,她的生命也随着婚姻的崩溃而失去了活力,活着对她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痛苦。因为丈夫的婚外情,她觉得自己完全是一个失败者,她没有勇气去社交,没有心思去工作,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出现了问题。而且她的情绪变得无法自控,经常会歇斯底里的发作,有时候会整夜的无法入睡,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他找了许多专家与医生,吃药打针,但无济于事,终于,她决定自杀。她的一个朋友劝告她说“你不能绝望,应该去寻求心理咨询。”虽然她对心理咨询师是否能解决她的问题充满怀疑,但她还是去了。几周以后,她又见到了她的朋友,看到她平静而又有活力的样子,朋友问“你看过心理咨询师了?”她回答“看了!”“那你的婚姻危机解决了吗?你的老公是否已经回心转意了?”“不,他还是那样,但我觉得那些对我来说已经不是非常重要了。”心理咨询师并没有让他的老公回心转意,但却让她明白,她活着有着她自己独立的价值,而一个成长而独立的自我会对自己负责,会根据自己需要做出最适合的决定。所以在经历过婚姻和情感问题咨询的来访者最大的感受就是进一步地了解和觉察了自己,并觉得自己从中得到了真正的成长。爱神的性格很有意思,你越是觉得没有他就活不好,你越难于得到爱;而你如果觉得没有他自己也一样会活得很好的时候,他就会追在你的后面。
-
真实的现实往往可能是残酷的,而当这种残酷的现实又那么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或许会比现实更加地残酷。人们之所以喜欢看蜗居,或许是喜欢那残酷带来的刺激感,也或许是因为那残酷背后的真实。在蜗居这部电视剧中,许多人物的不同特点以及所反映出来的现实问题与关系冲突,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找到了各自相似或熟悉的感觉,同时也找到了一个可以投射自己各种观念和情感的对象,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找到了合适的出口释放,在这样的情感投射中,每个看客自己也不自觉地成了蜗居中的一位主人公,体验着属于自己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