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健康人格”
作者:陆建华
|
点击:
次
|
2017-08-31 12:28
人格和人品,这是二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
通常我们说“我以我的人格担保”, 这里的人格其实指的是人品,一个人的品格,更多有道德上的意义。而心理学上说的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个性,或者说是一个人对情绪、情感、思维、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我们经常说的心理健康,其实主要是指人格健康,在健康人格基础上的心理协调能力,一个人格不够成熟健康的人就容易出现许多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的过程,会经历许多不同的发展时期,在这些发展时期中不仅身体各方面都在成长、发育,人的心理、人格也在随着成长与发展。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重点,而且每个人的人格发展都有相类似的规律,养育者只有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来培养孩子的人格发展,才会有一个相对健康的发展保证;如果养育者不管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孩子,或者不管孩子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关系等需求,采用不管不顾等忽视的方式对待孩子,那对孩子的人格发展肯定是十分不利的。
在心理学上,对人格发展有许多丰富的理论研究,这些研究有些是从临床经验来总结,还有些是从婴幼儿及家庭的观察入手来探求。在许多心理发展理论中,比较著名的有弗洛依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玛格丽特.马勒的心理发展理论、海茵兹.科胡特的自恋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段论等。大量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在0-6岁这个时期是非常关键的,这其中特别是3岁以前的良好养育对一个人的人格健康会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这个阶段中,有没有稳定的养育者,这个养育者是否能根据孩子发展的规律给孩子提供相应的需求满足,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实在是太重要了。
在临床心理学中,评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首先就需要了解这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人格的发展是否是比较顺利和少创伤性的,从这个人的情绪调整能力、情感表现能力、亲密关系和重要人际关系能力、思维和认知发展能力、安全感与自尊稳定能力等方面评估这个人的人格发展是否成熟和健康,如果发现这个人在上述方面有比较明显甚至严重的受损现象,一般会考虑这个人的人格状态是一种缺陷型人格水平,而上述各方面发展比较好的人格状态就是一种比较成熟型人格水平。当然,大多数人的人格发展并不是这么绝对,更多介于上述那种型态之间,就看那两种型态哪方面占有的比例的高低,以及某些重点能力的高低。所以那些极端人格缺陷的人,精神病学上称人格障碍的人是极少数,同样,那些人格极端成熟和完美的人也是极少数,大多数的人都会有相对成熟的人格层面,同时也会有受损的层面,这和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完美无缺地被养育,会遇到各种可能的挫折甚至创伤有关。
我们都理解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如果不好,身体健康就容易受某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而生病,身体素质不仅和从小的养育环境、营养条件等有关,还和成长过程中的有意识培养有关。同样,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受影响程度也会和这个人的人格素质有关。当我们发现某个人的情绪很容易受影响,容易起伏不定时,并不一定是这个人成心要“作”,或许更多的是这个人的人格素质有些问题,所以只要一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个人的情绪、情感、亲密关系等方面就会明显起波动。
每当幼儿园新学年开学的时候,那些刚入园的孩子中经常会出现不断哭闹无法安静入学的情况出现。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同时和父母及其他养育者有短暂的分离,对这些孩子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从这些孩子的哭声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内心非常明显的不安全感和对分离的恐惧感。一部分孩子可能过一二天就会习惯于幼儿园的环境与氛围,但也有少数孩子即使过了很多天都无法适应幼儿园的入学,这些孩子真的是很让人揪心的,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孩子在他(她)之前的成长过程中,人格发展有明显受损的地方,至少在安全感的培养和分离焦虑的处理能力上有明显的缺陷,如果仔细去回顾这些孩子的养育过程,就会发现问题。虽然这些孩子呈现出了一些问题,但不代表说这些孩子的人格就有障碍了。因为人格的发展除了前几年比较重要的阶段外,后面的不断修复也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当发现自己的孩子有比较明显的人格发展问题时,家长如果能重视,能及时地在养育方式上做出调整和改变,对孩子仍是有很积极的影响的。当然,如何能合适、健康地养育孩子,特别是让孩子的人格有一个健康的发展,对每个家长来说都是一个比较丰富的课程,并不是我在这里三、两句就能说清楚的。
另一个能充分反映人格状况的就是亲密关系,二个相亲相爱的人最容易反应出不同人的人格健康水平。
现在婚姻中的问题那么多,许多时候我们都会怪罪于某一方的道德问题,往往忽略甚至不知道这里面其实是相处双方的人格健康水平及不同的人格特点在起作用。婚姻中最常见的矛盾现象就是每个冲突中的人都认为对方有问题而自己没有什么问题,都希望对方能为自己而改变,都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她)会这样对我”?因为有些人真的没有共情对方的能力,所有的感受都只是集中在自己身上,他们没有多余的能力可以分出一部分的关注在对方的需求和感受上。所以二个人在闹崩的时候听到最多一句话就是“你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
爱情是激情的相遇,是各自“条件”的比拼,外貌、经济、地位、风情等形成了爱情的条件基础;而当二个人开始在一起生活的时候,双方的“内功”高低才是生活的基础和保障,这里的内功就是指各自的人格基础。不管前面的条件多么不同,即使有最优秀的“条件”,都无法保证二个人可以幸福地在一起生活。我们不会认同只有穷人才会婚姻生活不如意不幸福,而富人就一定幸福如意的。
在谈恋爱找对象的时候,我们都会希望对方“脾气”好,“性格”好,这其实就是在希望找一个人格相对成熟和健康的对象,但现在的国内的婚恋观中这方面却往往不自觉地被经济条件、社会地位以及是否漂亮、帅气所左右,恰恰忘记了二个人“在一起生活”才是婚姻,而生活的幸福度除了经济条件等因素外,很多时候二个人的人格健康程度及适配度占有极高的份量,但这一切由于社会氛围的影响都被忽视了,以至于出现当在一起生活以后才发现没法生活下去。
人格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希望父母们在养育自己孩子的过程中要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在我们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我们之前所不顾一切追求的某些外在条件都会成为过眼烟云,而真正能让我们享受到人生快乐和幸福的前提是能拥有健康人格,这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说有就能有的,而是需要早年的培育加上后天的修炼才能拥有的。
祝你拥有成熟和健康的人格,祝你幸福!
相关内容
-
如果搜索一下百度上的解释,愤怒是指因不满或敌意所引起的强烈情绪反应。一般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愤怒是指当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的行动受到挫折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
愤怒被看作一种原始的情绪,它在动物身上是与求生、争夺食物和配偶等行为联系着的。愤怒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出现较早。据认为,出生3个月的婴儿就有愤怒的表现
-
但凡一说到抑郁,就会容易让人想到或理解成抑郁症。也许是近几年因抑郁症而自杀的人太多,加上媒体的宣传,使人们谈抑郁而色变,以至于人们都不敢让自己有抑郁。
抑郁首先是一种情绪表现,如果一个人情绪低落、心情不能感受到快乐,对许多事情失去兴趣,思维也不象以前那么活跃而是有点反应迟钝,这说明这个人的情绪有点抑郁了。如果因此导致在许多精神、行为和身体上的反应与症状,比如出现自我评价过低、自责,不想去工作,不愿意与人交往;出现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性欲减退;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并且因此而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健全,给本人造成严重的痛苦等不良后果,如果这样的状况持续二周以上,我们才可以考虑诊断为抑郁症。
-
谈这样一个话题,容易被人认为是在这方面比较苦大仇深的人。所以先声明几句。本人象几乎所有男性同胞一样,对于自己喜欢的女性没有想着只在我这一棵树上吊死这一事实不太满意,所以既有“苦”,也有“仇”,但“苦”和“仇”却都还没有大到和深到需要在这里对女人口诛笔伐的程度。谈这个话题,仅仅是出于对人类两性关系中的心理现象的兴趣,而不是想公报私仇。
读大学的时候,一次几位铁干哥们儿聊天,谈到了我们共同认识的另外一些同性朋友。一位长得五大三粗、但有很好的艺术天赋的男同学一本正经地说,我要是女人,有几个男的那是必须要嫁的,不嫁那要后悔一辈子。然后就列举了一长串的名字,那些男人美丑不一、性格不同,但有一条是共同的,就是都是很有趣的人。根据每个人对他的吸引力的不同,他想嫁给他们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从三个月到一年不等。听着他的奇思妙想,我们下颌关节笑脱了臼,同时也在想象,我自己如果是女人,那想嫁的男人有多少?稍稍想一下,人数就已经不在十个以下了。
-
如果一个人攻击性强,往往会使他人感到害怕和讨厌,人们会离这个人远远的以免受其伤害。攻击这个词在不同的领域里会有不一样的解释,对攻击的描述与理解也会有所差异。在这里,我们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看攻击在人际关系中的意义。
攻击往往会以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目前对攻击行为的经典定义是:攻击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指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或试图伤害他人心理或身体状况及破坏其他目标的行为。这种攻击可以是身体的也可是语言的,也以是直接的也可是间接的。
-
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女人,因为丈夫的出轨而伤心不已,她觉得她的婚姻已经崩溃了,她的生命也随着婚姻的崩溃而失去了活力,活着对她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痛苦。因为丈夫的婚外情,她觉得自己完全是一个失败者,她没有勇气去社交,没有心思去工作,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出现了问题。而且她的情绪变得无法自控,经常会歇斯底里的发作,有时候会整夜的无法入睡,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他找了许多专家与医生,吃药打针,但无济于事,终于,她决定自杀。她的一个朋友劝告她说“你不能绝望,应该去寻求心理咨询。”虽然她对心理咨询师是否能解决她的问题充满怀疑,但她还是去了。几周以后,她又见到了她的朋友,看到她平静而又有活力的样子,朋友问“你看过心理咨询师了?”她回答“看了!”“那你的婚姻危机解决了吗?你的老公是否已经回心转意了?”“不,他还是那样,但我觉得那些对我来说已经不是非常重要了。”心理咨询师并没有让他的老公回心转意,但却让她明白,她活着有着她自己独立的价值,而一个成长而独立的自我会对自己负责,会根据自己需要做出最适合的决定。所以在经历过婚姻和情感问题咨询的来访者最大的感受就是进一步地了解和觉察了自己,并觉得自己从中得到了真正的成长。爱神的性格很有意思,你越是觉得没有他就活不好,你越难于得到爱;而你如果觉得没有他自己也一样会活得很好的时候,他就会追在你的后面。
-
真实的现实往往可能是残酷的,而当这种残酷的现实又那么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或许会比现实更加地残酷。人们之所以喜欢看蜗居,或许是喜欢那残酷带来的刺激感,也或许是因为那残酷背后的真实。在蜗居这部电视剧中,许多人物的不同特点以及所反映出来的现实问题与关系冲突,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找到了各自相似或熟悉的感觉,同时也找到了一个可以投射自己各种观念和情感的对象,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找到了合适的出口释放,在这样的情感投射中,每个看客自己也不自觉地成了蜗居中的一位主人公,体验着属于自己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