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的困惑与领悟

作者:陆建华 | 点击: | 2017-08-28 13:06
 
…………杭州灵栖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陆建华
(感谢我的来访者同意让我引用他们的案例,文中的姓名都是化名)
当我第一次面对来求助的来访者的时候,脑袋里一直在想的是我如何才可以帮助到他?当他把自己的困惑和痛苦慢慢叙述时,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我就已经明白了他的问题所在,并马上就开始了自己的咨询帮助,从分析到建议,从思维到行为,剩下的半个小时基本上都是我在说话,来访者也听得频频点头。当这次咨询结束的时候,从来访者的谢谢声中使我有了一种成就感,心里也不禁暗自得意。
这个来访者没有来进行第二次咨询,我一直以为自己已经帮助他解决了问题,直到有一天发现他在另一位咨询师处还在咨询的时候,特别是他已经在那里咨询了七八次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并不是自己解决了他的问题,而是他把我给“解决”了。
为此,我困惑不已!我不得不寻求督导!
从此,我才发现原来咨询并不是想象的那样让人充满着成就感!我才渐渐明白,原来自己也不是原来看到的那样一个自己!
所有的一切,都缘于以前我不真正了解那些求助者,更不用说真正地理解他们。更重要的是,我们也不了解自己,更不理解自己。
六年后的现在,当我再一次面对不同的来访者时,我不会再急于去下判断和结论,更不会急匆匆地去给他们找方法、提建议,因为我已经知道,坐在我对面的人并不像表面看到的那样那么容易可以被了解,遇到的问题也不像他所叙述的那样那么简单。因为当我们在咨询室看到来访者时,已经有了对来访者的感觉(投射),这就好比两杯水,咨询师是一杯,来访者是一杯,但都已不是清水。如果来访者的水是红色的,咨询师的水是绿色的,那么产生投射时按颜色混合来说应该是黑色的。如果这时咨询师不知道自己是绿色的,他就会判断对方是黑色的。如果咨询师知道自己是绿色的,那么他就会判断来访者是红色的,这才是来访者自己。而这需要咨询师十分了解地自己,因为只有了解了自己,才可能更清晰地看清楚对方,才不会在咨询时与来访者纠缠不清,把自己的问题强加在对方身上而伤害了来访者。
 
一、当咨询遭遇道德
 
小陈来咨询中心求助的时候,首先告诉咨询师的是他的焦虑和惊恐发作,但在咨询的过程中才了解到他焦虑的原因是因为面临着“下岗”——被包养他的女人抛弃的可能。
小陈有一米八二的个子,长得很帅,虽然年龄已经有三十八岁,但从外表上完全还看不出来有这个年龄。他曾经去过国外打工,也做过宾馆的保安,但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加上各方面的原因,自认为过得并不如意,直到六年前遇到了现在包养他的香港女人。转眼六年过去了,这六年中小陈过得也算是潇洒自在,她给他买了房子和车子,还有每个月不少的零用钱,而小陈的任务只是经常陪着她照顾她的生活就可以了,当然其中给她性上的满足是少不了的。只是现在小陈也已经三十八岁了,香港女人不仅有他陪着,而且还另外找了一个男人,并且和另一个男人生了孩子,虽然她说只要小陈能够诚心地陪着她,她会负责小陈以后的生活,但由于在这六年中小陈基本上是以她的钱为目标而与她在一起,由于内心里不是真的喜欢,以至于近半年来在与她的性生活中出现了问题,需要靠药物才可以维持正常的勃起,而在另一个女朋友那里却很正常。
小陈焦虑和惊恐的原因在经过几次咨询以后就变得很明朗了,一方面他担心自己的这种现状无法再能满足香港女人而导致可能的“失业”,从而失去了经济来源,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自己的年龄已经不小,也需要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稳定的家,只是自己找女朋友的事是香港女人完全不能接受的,更主要的是自己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如果以后要让自己独立去工作和赚钱养活自己甚至养家,会让小陈无所适从。
与小陈的咨询一开始就进入了与他讨论这样做是否合适上,咨询师努力想让他明白和接受他这样不劳而获是完全不应该的,虽然他也觉得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他来求助的问题却根本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惊恐发作的频率有所增加了。在经过了五次咨询以后,咨询师也感觉到陷入了僵局,所以在第五次咨询以后咨询师寻求了督导。
其实在这个案例中,咨询师遇到了一个道德观的问题。来咨询的来访者是各色各样的,他们会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来求助,而在这些问题中有许多是与我们的主流文化以及普遍道德观相违背和抵触的,比如婚外恋、同性恋、甚至乱伦等问题。当遇到这样的来访者的时候,咨询师有着道德评判是很自然的事,因为咨询师也会有着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但是如果我们在咨询中也用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去评判来访者,并试着努力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甚至批评对方的时候,咨询就会走入歧途,小陈的个案就是如此。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和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咨询师往往会不自觉地走入咨询的误区,而用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去评判和要求来访者就是最大的误区,但是这个误区是咨询师们不大容易觉察更不大容易改变的,因为咨询师认为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才是正确的,才是符合社会和主流文化要求的,并想当然地认为就是因为来访者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偏差才导致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咨询中就会把首要的目标放在如何改变和调整来访者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上,而这种改变无意中加剧了来访者的焦虑,甚至使来访者无法接受这种改变而放弃咨询,并使他对咨询失去了信心,因为他会觉得遇到的是一些道德学家而不是心理咨询师。
虽然经过督导让我明白了在小陈这个个案中之所以会出现僵局的原因,但要真正做到不带评判地去面对我的来访者真的还需要克服自己许多的东西,因为我可以在意识层面做到不去评判,但在无意识层面的评判却可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就无法真正去理解这位来访者,也无法做到心理咨询中非常重要的“共情”,更无法真正地帮助他去“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而如何才能既在意识层面也在无意识层面都做到不把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强加给对方,这是我当时非常困惑的,因为当时我面临的不仅仅是怎么才可以不强加,还有为什么不可以加的问题。
在这个时候,我的来访者帮助我有了领悟。因为当我开始努力让自己不去说服他接受正统的道德观,而开始真正去面对他的焦虑、他想独立却又无能力独立时的那份无奈和痛苦、他内心依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又感觉无力和渺茫时的那份失落的时候,也就是我开始真正站在他的角度和立场去真诚地理解和共情他的时候,他的症状开始出现了改善,随着咨询的深入,他逐渐主动地与我谈起了对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困惑,逐渐把他的无助、无力、无奈呈现出来,并且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反思,而这一切都是在咨询师“陪伴”的状态下进行的,这时候的我只是一个心灵的陪伴者,而不是一个教育家或者道德学家。当我越来越多地接触不同的来访者,当我每一次都试着让自己尽力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心灵陪伴者的时候,奇迹就不时地发生着,即使我后来遇到乱伦的来访者、因为尝试换妻而心理崩溃的妻子、寻求刺激3P而导致婚姻危机的来访者、许许多多婚外情婚外性同性恋双性恋做情人做二奶做小姐等不同的来访者时,我都努力让自己做一个心灵的陪伴者和沟通者,真诚地去关注来访者的痛苦和困惑,帮助他们一起去解决心理的重压和打开心灵的枷锁,从而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不同来访者问题,甚至帮助其中的一些人获得了心灵上的新生。这一切,并不是因为我教给了他们多大的本事,给了他们多好的建议和方法,只是因为我关注了他们的痛苦、理解了他们的痛苦和无奈,同时和他们一起去寻找到了每个人心中都拥有却又往往被忽略的那份力量,激发了他们内心的潜能,他们靠的是自己,我需要做的只是一个陪伴者,如此而已!
 
二、当咨询师遇到“爱情”
 
咨询中会遇到许多的异性来访者,我是一个男性的咨询师,一般来说,我遇到的女性来访者会稍多于男性来访者。不同的女性来访者会给我不同的感受,老的少的,漂亮的一般的,妩媚的刻板的,诱惑的哀怨的等等,不一而足。
每一位心理咨询师都注定要遇到一个真正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移情?
在长期的咨询实践中,每一个咨询师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问题:如何面对“爱”上了你的来访者。
小钱是因为丈夫的婚外情而前来咨询的,八年的婚姻,十年的共同奋斗,让她无法面对突然而来的感情挫折,首次咨询在她的痛哭中开始,也在她的悲伤中结束,接下来的几次咨询,咨询师用非常真诚和理解的态度与她一起去探讨出现婚姻问题的原因,包括对她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处事习惯模式等进行了比较深入地交流,渐渐地,小钱变得越来越盼望每周一次的咨询,好几次提出是不是可以改成每周二次。直到有一天,她当面向咨询师表白了她对咨询师的喜欢之情,觉得从她出生到现在,从来没有人象咨询师这样的理解她和支持她,咨询师表现出来的真诚和关心让她不自觉地“爱”上了咨询师,并且希望咨询师能接受她的“爱”。
早在五年前,我也遇到过相似的案例,当时对来访者的这种表白非常地紧张,因为我的职业道德告诉我是不可以和来访者有咨询以外的关系的,我的专业知识又告诉这并不是真正的爱,但由于经验的缺乏和对这份“感情”的内涵和意义缺乏更深的理解,所以当时的处理可以用狼狈来形容,不仅生硬地拒绝了来访者的要求,而且还差点对来访者造成较大的伤害。
在一般人的理解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往往可以有二种处理方式,一是认为有可能这个来访者是真的爱上了咨询师,而咨询师如果各方面条件都允许的话可以结为合法夫妇;第二种的结果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分手,结束治疗。
其实这二种处理方式在心理咨询中都是见诸行动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更多的只是站在咨询师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处理着出现的问题,而不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来访者呈现的问题。
与小钱的咨询后来仍旧进行着,即使她表达了那份“爱”。咨询师首先表达了对她这种信任的感谢和理解,特别是她对咨询师的这份“爱”的尊重,但接下来的咨询一起深入讨论了这份“爱”所具有的真正内涵和意义,以及这份“爱”的真正实质……移情,这并不是一份真正的爱,而是在咨询情境中发生的把她对理想中人的感情转移到咨询师身上的一种移情过程,而这样的移情来访者往往会误认为就是爱。经过系统的咨询,小钱不仅从婚姻的困惑中走了出来,同时也从对咨询师的“爱”中明白过来,从而真正独立而坚强地去面对她需要面对的一切,而这样一个女性所散发出来的魅力让她重新获得了自信和被尊重。
对于咨询师来说,职业伦理的考虑和心理治疗技术的要求阻止他向来访者表达爱情。他要恪守的工作目标是:来访者爱的能力已经被损害了,表现为婴儿化的固着,她应该重新获得自由驾御、表达和享受爱的能力。
对于来访者来说,移情之爱的重要性也是不可估量的。她不应该在治疗过程中任意挥霍这种爱的能力,而应该把它保留下来,等到她治疗结束后在现实生活中去享用。
咨询师在咨询实践中会遇到各种诱惑,在这些诱惑中,性和爱的诱惑有时候会表现得相当强烈。相对咨询师而言,来访者在心理上是一个弱势的群体,而咨询师在她们的心目中会是一种完美而又理想化的化身,来访者的许多诱惑表现其实也是她们问题的呈现,而这一切都可能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并不是咨询师真的有那么完美,也并不是咨询师真的有那么充满魅力,如果这时候咨询师自我陶醉在不切实际的想象之中去享受这一份“爱”的时候,不仅完全违背了职业的操守,更对来访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咨询师只是一个咨询师,并不是一个圣人,更不可能会是人们心目中的大情圣,我们只是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在帮助着来访者而已,所以我们没有权利去滥用来访者对我们的信任。
 
三、当爱心遇到金钱
 
经常有人与我讨论,既然你们咨询师是一些人格相对完善的人,而且又有着较强的爱心,为什么还要在咨询中收费并且收较高的费用,这不是与你们所追求的理想相违背的吗?
我做过十一年的老师,十多年前出身的老师是比较羞于谈钱的。当我进入咨询师的行列,当初选择咨询师这一职业的意识层面的理由更让我羞于谈钱,因为当初是抱着热爱心理咨询事业并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多更好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目的去努力学习心理咨询技术的,有着这么美好的愿望,使我在开始接触咨询的一段时间内无法去面对收费的咨询,而更多地免费为各类求助者提供着服务。
但是渐渐地,我发现自己开始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心理动力上出现了耗竭的感觉,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感觉到了一种倦怠感。在我学习咨询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过我一句话:做一个真正的咨询师必须要面对三种考验,一是金钱,二是性,三是生死。我热衷于做免费的咨询、热衷于到处献爱心羞于谈报酬,这本身就是没有通过金钱这一关的考验。
每一个来求助的来访者中,都会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无法或不愿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那份责任,因为承担不了或逃避承担,所以他们会选择让别人去代替他们承担本应该他们自己承担的责任,不愿意接受收费的咨询只愿意享受免费的服务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在某种程度上,咨询师的羞于谈钱部分地助长了他们的这种依赖与逃避,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这才是真正违背了咨询的原则。
但是要让一个咨询师从内心里去领悟收费的意义和必要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我们中国这样一个讲奉献的国度更是如此。
直到有一天我的督导老师问我:当你只剩下爱心的时候,你拿什么去奉献你的爱心?我的心中才开始雪亮,当我连对自己都没有爱的时候,我对别人的爱心又从何而来?我之所以那么热衷于奉献自己的爱心,就是因为把自己当作了圣人,当作了别人的救世主,而忘记了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只是一个有着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普通人而已。那些来求助的来访者,不是把自己看得太高了,就是把自己看得太低了,恰恰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来看待,如果这样的来访者遇到一个也没有把自己当作普通人看待的咨询师,不知是福还是祸?
还有许多的咨询师象我以前那样在羞于谈钱,并把这种行为当作一种高尚的人格去看待,或许有一天他们会开始正视和接纳自己的需要,不仅是精神层面的,更有物质和生理层面的需要,只有当他们把自己当作一个正常的普通人去看待的时候,那些来求助的来访者才真正地有福了,因为他们才真正有机会可以朝一个正常的普通人的目标去努力。只是这样的领悟并不是靠道理可以讲通的,因为那是一个咨询师成长所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就象破茧而出的才可以成为美丽的蝶,不然就只能成为蛹一样。
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咨询师,所以我才需要不停地努力。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