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师之爱(转)
作者:李孟潮
|
点击:
次
|
2017-08-31 12:14
---文:李孟潮
虽然弗洛伊德理论一再遭到口诛笔伐,很多心理学者甚至以讨伐弗洛伊德为业,但是在商业影视界,不少作品还是按照庸俗版的弗洛伊德理论来创作,时不时地要在镜头中加一点性爱的味精。
即便是《扪心问诊》这种小众闷剧,也把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情欲激荡放到开场。
当然了,一切的根源并不是性欲。弗洛伊德也没有这么说过。
同时,也不是一切事情都和性欲毫无关系。
但是弗洛伊德的确认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之一,是爱欲。
从婴儿对母亲的爱,一直到青年男女的性爱,爱欲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不断展现。
而心理治疗,就是一切爱欲集中集体体现的地方。
不少来访者,心理治疗到了一定阶段,总会感觉到自己爱上了治疗师,从而一系列疑问也就产生了——
“我这么爱你,你呢,你也爱我吗?你爱我和我爱你一样吗?”
对第一个问题,“你也爱我吗?”
回答是肯定的,心理治疗师,一般来说,都是爱来访者的。
关键是第二个问题,“你爱我和我爱你一样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区分“治疗师之爱”和其他种类的爱的关系了。
如果一个治疗师要表达自己对来访者的“治疗师之爱”,他会这么说:
“第一,我爱你,因为你是一个人类,一个生命——”
这时候,治疗师之爱是同类之爱,是同类之关怀。
“第二,我爱你,因为你关注心灵,并且期望解决心灵的痛苦——”
这时候,治疗师之爱是同伴之爱,爱是同伴之共鸣。
“第三,我爱你,因为你能够在遭遇那么多痛苦之后,然后能持续不懈地坚持治疗,坚持尝试各种方法,坚持对我的信任,包容我对你的误解和我的失误……”
这时候,治疗师之爱,是医生对病人之爱,是专业手艺持有者对懂行鉴赏者之惺惺相惜。
“第四,我爱你,因为你付给我治疗费,让我体验到自己劳动的价值,让我有经济能力享受生活,关爱家人……”
这时候,治疗师之爱,是服务提供者对顾客之感恩。
上述这四种爱的模式,关怀、共鸣、赞赏、感恩,都是治疗师之爱重要组成成分。
它们最终变成理想治疗师的人格特质,上升为治疗师的伦理道德。
也就是说,一个治疗师如果不具有这几种爱的模式,不依照着这几种爱的模式来爱来访者,就有点缺德。
一个治疗师,如果在治疗的50分钟的一小时中,在这50分钟的每一分钟中,在这每一分钟的每一秒钟中,只会产生上述治疗师之爱,那么此人必然是个圣人。
但是,实际情况是,绝大部分治疗师都不是圣人。
治疗师的内心也会产生一些其他种类的爱,这些爱一般是不会被说出来,也不会被意识到的。
如果这些爱会说话,他们会这么说,
“第一,我爱你,是因为你的病态让我感觉自己很健康,你的虚弱让我感觉自己很强大,——”
这种爱来自自恋的欲望。
“第二,我爱你,是因为你对我的依赖,让我感觉到我可以控制你,让我感觉很给力。”
这种爱来自权力的欲望。
“第三,我爱你,是因为我喜欢异性们围绕着我,和我在一起,我需要异性们觉得,我就是这个世界上对他(她)最理解、最关爱的人,最好他们都能爱上我。——”
这种爱来自情欲的欲望。
一般来说,治疗师们都容易、并且乐于承认自己拥有阳性的、光明的治疗师之爱,关怀、共鸣、赞赏、感恩,多么好听的字样啊。
我完全可以把这八个大字,做成条幅,挂在我工作室里;
把这八个大字,做成红缎带,系在我腰间,或斜跨在我那藏青色的双排扣西服上;
把这八个大字,印在我名片上,印在额头上,或刺青在我肱二头肌上;
告诉人们,您买了我这一小时的时间,您卖到的可不是时间。
“那俺买到的是什么?”
“你买到的是生命,是五十分钟的关怀,五十分钟的共鸣、五十分钟的赞赏和五十分钟的感恩。”
总之,这就是五十分钟一小时的生命之爱啊。
那是理想,实际情况是——
来访者这个人,带来了一大堆的情绪——愤怒、绝望、悲哀、仇恨、抑郁、恐惧、焦虑、空虚。
这些情绪要在日常生活中倾吐出来,很少有人能有耐心一直听下去,超过50分钟的。
更不用说,每周1-5次,每次五十分钟地聆听对方倾诉了。
所以,不少来访者对心理治疗师这个职业,大惑不解,“居然有人愿意做这个行当,给我多少钱我都不做的。”
弗洛伊德自己也说,精神分析是不可能的职业。
心理医生这个行当,的确有点像电影《绿里奇迹》里那个黑大个,把别人的病痛吸进去,消化后,再吐出来。
时间长了,自己很容易抑郁的。所以心理医生的自杀率非常高。
心理治疗的历史上,不少心理医生对心理医生的从业动机进行了研究。
研究的结果大体上发现,做心理医生的人大多数也有心理障碍,或者有一个患心理障碍的亲属,比如说《扪心问诊》中的心理医生保罗,其母亲就有双相障碍,不少著名心理医生自己和家属也患有心理疾病,如弗洛伊德、荣格、贝克等等。
就像生理医生会得生理病一样,心理医生也会得心理病。
难道一个人做了眼科医生,他就自然而然从此不会有近视眼或老花眼了吗?
就像肿瘤科医生因为肿瘤夺去了亲人的生命,会立志钻研肿瘤的治疗一样,
心理医生也会因为心理疾病带来了家族的痛苦,而立志钻研心理障碍。
但是恰恰是很多心理医生接受不了心理医生会得心理障碍这个事实,接受不了自己的亲人有心理障碍这个事实。
正因为如此讳疾避医,所以不少心理医生的心理障碍越拖越严重。
以至于到今日,心理医生需要自我关怀和自我疗愈,已经不是一种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而是必备的职业道德守则。
有些国家甚至强制性要求,心理医生们必须首先接受心理治疗,然后才能上岗工作。
当然,心理医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见得要超过患者,因为心理健康不是肌肉,不是高考,可以比较的。
一些心理上的小病小灾,并不见得会影响心理医生的工作。
但是有些疾病很严重的时候,的确让人无法工作。
比如说,美国有几个很有名的心理医生,有精神分裂症,其发病时是完全没法工作的, 病好了又继续教学工作。
不少心理医生以为,只要自己做的足够好,自然就把对方“传染”好了。心理健康也不是钱,可以完全转借的。
就像不管你是多健康优秀的孩子,你爸你妈的精神病也不会被你感染好了。
心理医生的病迁延不愈,有很大一部分就来自要不断地做好人,做圣人,从而无法接受自己内心有对自恋的追寻,有对权力的追求,有对情欲的渴求。
尤其不能接受的是,自己的这些欲望居然要在治疗关系中寻求满足。
因为他们真的把病人当亲人了,而且自己还不知道。
一个心理治疗要在人性的层面上起作用,治疗师则或多或少地都要表露出那些“不好的”欲望,在某个治疗时间点上。
通过治疗师有节制地表露自己也存在这些“恶俗”的欲望,来访者终于明白自己不是和一个圣人,不是和一个神人、不是和一个特殊材料做成的特殊的人在一起。
要是我的治疗师是一个圣人,我为什么要离开他呢?
我有什么理由不爱这个圣人呢?
我为什么要靠我自己的力量走出痛苦,而不是依靠这个圣人的力量呢?
我为什么要爱我自己呢,而不是让这个圣人来爱我呢?
来访者通过看到,治疗师可以承认和接受,自己身上存在着这些凡人皆有的欲望;
也学会了承认和接受,来访者自身存在的这些凡人皆有的欲望。
他们放下了“圣人”的包袱,可以带着这些“恶俗”的欲望活在人世间,没有那么多内疚感,不是那么沉重和压抑。
相关内容
-
朋友老赵家的女儿丁丁今年已经8岁了,已经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但是她对学校却不是那么喜欢,如果问她为什么,她也说不大清楚,但她总觉得在学校里不象家里那么舒服。
丁丁是一个看上去很讨人喜欢的女孩,长得又漂亮可爱,老赵一家可宠着她了,即使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她平时在家吃饭的时候还会要父母喂。现在,她还不愿意自己穿衣服鞋子,一般的个人卫生问题也都得妈妈帮忙才行。按照老赵的说法是,这一辈子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就多宠宠她吧。我曾经开玩笑地提醒过他,我说你可别太宠过了头,到时候宠成一个象“植物人”一样的女儿哦。
-
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经历了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不同发展阶段,如果一个人能有合适的食物和相对适宜的自然环境,生理的成长发展是顺理成章的事,不管你的性别、遗传因子等有什么不同,到了一定的年龄,生理发展也会相应地到什么阶段,绝大多数人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心理发展却不同,因为心理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和遗传因子、自然环境等有关,更重要的是和养育过程中的亲密关系有极大的相关。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关系环境随着不同性格的父母及其他养育关系而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同的人所经历的心理环境也会很不相同,因此才会有各不相同的性格特点。
-
许多因为婚姻情感问题而来找我的人都会问到同一个问题:你觉得我们之间还有爱情吗?
爱情真的是一个要命的东西,会让这世上许许多多的男女们为此神魂颠倒、无法自持,也会让许多人为此痛不欲生、跳楼上吊。
真的是因为爱情本身有这么伟大的魔力呢还是我们赋予了它这么大的魔力?
就拿婚姻来说,是不是远古时代的人都是因为有了爱情而在一起的?即使是在近代比如清朝民国解放前,有几个家庭的结合是因为爱情呢。又有几段婚姻是因为爱情而维持下去的?倒是见多了许多婚姻是因为所谓的爱情而分道扬镳的。
-
小敏坐在心理咨询中心的沙发上,无奈地把头埋在手里。只有在这里,她才能放松自己一直绷紧的神经,让自己宣泄出那焦虑、痛苦、怨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受。小敏是一个理性而又坚强的女孩,在咨询中虽然在面对那份让自己无比痛苦的感情时情绪会比较激动,但却始终坚强地不轻易让自己流泪。
“我真的不明白,六年的感情,我那么小心地呵护着这一份爱情,但是到头来他却那么轻易地爱上了别人”她的声音忧郁而沉重,“我为他做了那么多,他一句已经不爱我了就把我们六年的感情轻易地抛弃了,我到底哪里做错了,居然会让我承担这样的结果?”
-
有段时间网上很流行一本叫盗墓笔记的网络小说,我也下载到手机上拜读了一番,果然是惊心动魄,引人入胜。小说的文采虽然并不是太突出,但书中对盗墓的想象力倒是相当地丰富,不仅仅阅读之人会看得热血沸腾想入非非,书中的各路人等都似乎沉迷其中不亦乐乎,虽然到最后并没有盗出什么惊天的宝贝来,倒是那些阴晦腐臭的所谓绝世秘密,随着情节的发展那么阴恻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免不了浑身的鸡皮疙瘩,胆子小的估计从此就不敢再一个人走入黑暗之中。网络小说经常以神、鬼、奇、血腥和色欲而吸引万千读者,平时当作一种寻求刺激的快餐文学拿来一读也挺有滋味,但如果那样的景象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并让你去切身地体验,那就不是那么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