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教育,绕不开的话题
作者:杨迪
|
点击:
次
|
2017-08-31 10:52
无法解脱的罪恶感
萧萧是初一学生,乖巧听话,学习成绩挺好,还是班干部。某天上网浏览,无意中点击了一个网址,突然跳出很多不堪入目的画面,看得萧萧面红耳赤,心头如一头小鹿呯呯乱撞,急忙关了网站,埋头做功课。但是却怎么也静不下来,脑海老是出现看到的画面,这让萧萧很有罪恶感,为了忘掉这些画面,萧萧用尽了各种方法:狠狠地责备自己、拼命地捶打自己的脑袋、不停地看书……把自己搞的筋疲力尽,神情恍惚,甚至连上课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常常一个人躲在房间哭泣。萧萧妈妈看到萧萧的状况也非常着急,却不知道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只好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萧萧终于放下了心理包袱,重现了明朗的笑容。
不知所措的家长
剑锋的妈妈最近碰上了一件烦恼的事:在帮儿子整理房间时,发现儿子的抽屉里居然有一张黄碟,这让一向家教甚严的她,非常气愤和担忧,气愤的是儿子居然看这种东西,担忧的是不知道儿子会不会因为看了黄碟而变坏,剑锋妈不敢跟儿子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只好将这件事跟最要好的姐妹淘说了,谁知道好姐妹的孩子浩浩也出了问题:妈妈的电脑桌面上,居然出现了几张黄色照片,一查,原来是儿子跟同学聊天,同学发给儿子看看的,浩浩妈不太清楚儿子到底看了没有,又羞于开口询问孩子,也处于焦虑中。
张强的爸爸无意中发现,儿子的QQ聊天记录上有些特别的内容,疑似跟某个女同学有恋爱的迹象,张强可是个好孩子啊,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张强爸爸严肃地跟儿子做了一番交谈,但是父子俩的交谈不欢而散,爸爸认为早恋影响学习,儿子坚持认为爸爸侵犯隐私,谁也说服不了谁。
孩子们是怎么“出格”的?
家庭青春期教育的误区
青春期性教育,一直是个让家长感到棘手的问题。由于受几千年封建统治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性教育始终处于一种“无师自通”,遮遮掩掩,羞于启齿的状态。除了学校性教育不完全,社会信息渠道良莠不分之外,家庭性教育也存在许多的误区。
误区之一:孩子长大了,自然会知道
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性教育问题上会持有这样的观点。但是这些家长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性意识的觉醒和情感的萌动是谁也阻挡不了的,了解自身的变化,了解生命的来源,了解异性交往的需求日益强化,如果没有人能够正大光明地告诉他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找些黄碟来看看,找些色情图片来看看。但是这些信息依旧没有解决他们的困惑,有的孩子却因此掉入了泥淖,毁灭了美好的人生。
误区之二:性教育会诱发孩子“变坏”
这是相当多的家长所担忧的问题——因为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不了解孩子的需求,不了解性教育的真正目标。 性教育的真正核心是人格教育,是价值观的教育。孩子不会因为你的教育而变坏,也不会因为你的不教育而变好。其实这样的担忧还反映出家长的性观念:性是不洁的,羞耻的。令人担忧的是家长这样的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才是十分有害的。比如上文的萧萧,因为接受了性是不洁的、羞耻的观念,碰到问题不敢跟家长和老师说,才引起了激烈的内心冲突,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误区之三:青春期教育等于性生理、性知识教育
青春期性教育是个敏感的问题,很多成人只要一说起性教育,就立即联想到性生理性知识教育,却不明白在传授科学的性生理、性心理知识外,还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意识,有良好的性道德,性伦理,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为美好的人生和幸福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些教育,更多靠的是家长的言传身教,尤其是启蒙性教育,更是家长责无旁贷的重任。
面对“出格”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做?
对策之一:冲破禁忌,树立科学的性教育理念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在性教育这个问题上,家长的态度和观念显得格外重要。为了给孩子正确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家长首先要冲破加在自己身上的禁忌,打破性的神秘感,树立科学的性教育理念;扫除由于封建思想带来的不洁感和罪恶感,明确性和人的其他生理需求一样,本身并没有不洁和罪恶,由性引出的坏结果,是因为人的非道德行为所致。
对策之二:不回避,不敷衍,以平常心对待性问题
许多家长之所以回避家庭性教育,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的性教育,也不懂得性教育的知识。因此,家长要学习新知识,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懂得科学正确,合乎伦理道德的性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好奇,不敷衍,不回避,融教育于日常生活,以开放的态度引导孩子建立健康的性观念。
对策之三:提前介入,适时教育
性教育是终身教育,也是发展性教育。青春期作为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性教育的需求会急剧增加:他们需要学会克制与尊重,学会爱和被爱,学会承担责任和自我保护,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性教育需要提前介入: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要主动与孩子交流青春期要注意的一些事项,以减轻由于身体变化带来的焦虑和恐慌;在孩子对异性有感觉前,要教给异性交往的方式和分寸,保护自己也尊重别人;当孩子的情感出现朦胧的爱恋时,要教会孩子区分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友谊。在循序渐进的性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塑造健全的人格。
青春期性教育,即是家庭教育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家庭教育推不掉的责任。
此文发表于《家庭教育》杂志
相关内容
-
在家庭教育中,有个现象让人很无奈。通常,教育专家会跟家长说:你们不要把自己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不是你实现人生目标的工具。但是在现实中,有的人就是靠孩子实现了自己的期望。比如俗称的“凤凰男女”,就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努力学习奋斗,最终可以让父母过上比当地人好的生活。在社会现实层面,这是一种榜样,也是一种希望。
当然,教育专家也会这样说:对孩子一定要有期望,不然你的孩子就不会成器。然而,孩子受不了这样的压力,选择轻生, 选择放弃,最终一事无成。不仅成不了父母心中的优秀孩子,甚至都成不了他(她)自己。或者,对孩子完全“放养”,没有具体的期待,表面上看,很民主,很尊重孩子,其实是从根本上否定了孩子。这几种情况,在我们的临床心理咨询工作中,都是常见现象。
-
17岁的李雅是个女孩子,初次见面的人一定会把她当男孩:接近男性标准的短发遮住额头,深色宽大的衣裤,松松垮垮地挂在身上,戴一副黑框眼镜,人长得清秀周正,但是讲话的声音却是低沉的中音嗓。整个人找不出一丝女性的味道,举手投足间活脱脱一个假小子的模样。不仅仅外表如此,李雅的自我表象也是个如假包换的男孩。跟男孩子在一起,李雅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个女孩,男孩子也没有把她当成女性,玩得跟哥们似的,还常常让人叫她哥哥。进入青春期的李雅,情窦初开,发现自己喜欢的是温柔的女性,她试着去接近心仪的女孩,却被无情地拒绝了。李雅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家庭关系中,妈妈占主导地位,爸爸只是一个影子。凡事都由妈妈做主,爸爸没有说话的份,夫妻关系也是吵吵闹闹的时候多。妈妈努力培养李雅,只是天不遂人心愿,李雅因为性别认同的困扰,一直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同性间的人际关系也很难正常建立
-
初中生李凡一直为自己的不自信所苦恼。老师提问,明知道答案,却不敢举手发言;想参加班级活动,但苦于没有同伴;想跟女同学讲话,害怕被人误会;李凡渴望友谊,渴望融入班级集体,他也试着跟同学交往,但总是聊不到一起去。他喜欢打球,在一次球赛中,由于传球的失误,李凡被队友狠狠地损了几句,有人甚至当场将球砸向了李凡 。最让李凡没有自信的事情,莫过于身高了。由于李凡发育比较晚,在同龄人中个子不算高,看着人高马大的男神,李凡常感自卑。
-
小米和小艾刚进初中就认识了,两个人情同姐妹,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下课了,也喜欢头挨头,肩靠肩地亲昵。要是哪天小艾没来上学,或者有事不能腻在一起,小米就会心神不宁,小艾也同样如此,看到小米跟别的同学走得近些,就会生气,闹别扭。班里同学都开玩笑说她俩像同性恋,她俩自己也搞不清楚,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小米很苦恼,小艾很焦虑,两个人常常会陷入这样的困扰中,导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家长很着急,却无法跟孩子说清楚这样的情感是什么。
-
晓东今年14岁了,个子长得高高的,人也很精神。近来不知道为什么,成绩下降得厉害,老师经常会打电话来告状。而且妈妈还发现晓东出门前总要在镜子前照个不停,一头黑发反复地造型,直到快迟到了,才匆匆忙忙地拿起书包冲出去上学。更恼人的是,谁也说不得,一说就发脾气,眼看妈妈快要镇不住了,爸爸就挺身而出,跟儿子拧上了——所以家里总是充满着硝烟味。妈妈很担心,这样下去,这个孩子不仅成绩会越来越糟糕,而且人也会变得不可理喻,甚至变坏。每天面对妈妈忧心忡忡的眼神,面对爸爸怒气冲冲的表情,晓东也觉得很烦,很烦,有时候放学不想回家,就找个理由住在同学家。这样的状态,让晓东的爸妈束手无策——晓东到底怎么啦?
-
场景一 茫然的欣欣
欣欣下半年就要成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了。妈妈忍不住对欣欣说:“你要好好学习啊,要努力,才会有好的成绩,你看你,努力了成绩就好了,不努力,成绩就差了,记住哦,要努力啊。”欣欣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后来有个老师问欣欣:什么叫努力啊?欣欣不好意思地摇摇头。但是欣欣会在成绩下降时,做自我批评:我不够努力啊。尽管欣欣学会了“努力”这个词,但是对于什么才是努力根本不明白,所以欣欣的成绩总是不稳定,上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