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青春期,家长该关注什么?
作者:杨迪
|
点击:
次
|
2017-08-31 10:44
青春期: 孩子的烦恼 家长的烦恼
晓东今年14岁了,个子长得高高的,人也很精神。近来不知道为什么,成绩下降得厉害,老师经常会打电话来告状。而且妈妈还发现晓东出门前总要在镜子前照个不停,一头黑发反复地造型,直到快迟到了,才匆匆忙忙地拿起书包冲出去上学。更恼人的是,谁也说不得,一说就发脾气,眼看妈妈快要镇不住了,爸爸就挺身而出,跟儿子拧上了——所以家里总是充满着硝烟味。妈妈很担心,这样下去,这个孩子不仅成绩会越来越糟糕,而且人也会变得不可理喻,甚至变坏。每天面对妈妈忧心忡忡的眼神,面对爸爸怒气冲冲的表情,晓东也觉得很烦,很烦,有时候放学不想回家,就找个理由住在同学家。这样的状态,让晓东的爸妈束手无策——晓东到底怎么啦?
小倩是个漂亮的女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越发地招人喜爱。平时表现很好的小倩,人缘特好,担任班干部的她,对同学很热情,妈妈一直为有这样的女儿感到骄傲。但是这几天好像有点不对劲,每天都会有男孩子打电话来问学习问题,小倩也总是接到电话就躲到自己的房间里,一聊就是半天,妈妈怀疑小倩是在早恋,所以就忍不住问小倩:有男孩子在追你吗?小倩否认了,妈妈依旧穷追不舍:你可注意点哦,这么小的孩子不能谈情说爱的,会影响学习,影响前途哦,如此等等,还跑去学校跟老师打听小倩的交友状况,查看小倩的聊天记录,小倩知道后,跟妈妈大吵一架,冷战三个月。妈妈又气又急,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青春期意味着什么?
孩子到了11、2岁,从生理上讲,就开始进入青春期了。这个时候,不仅身体的变化让孩子感觉无所适从,因为体内的生长激素的分泌还不够稳定,容易导致情绪起伏较大,用“暴风骤雨”来形容孩子的内心世界,一点也不过分。体表特征的改变,也会让孩子有一个逐渐接纳的过程。从心理层面来讲,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正是独立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这种独立意识,孩子往往会以一种叛逆的形式来表达:喜欢跟人对着干,你指东我偏西;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喜欢按自己的意志办事;对时尚和潮流很热衷。有些孩子甚至学会了抽烟,喝酒,打架,泡妞。在孩子看来,这就是独立,这就是长大成人的标志。伴随着生理发育的逐渐成熟,孩子对于异性的兴趣也会与日俱增,朦胧的情愫开始萌芽,注重自己的形象,希望给自己喜欢的异性留下好印象。如晓东那样,每天要照镜子,看看有什么不妥当的。人际交往的形式也会向着成人化方向转变,小时候玩在一起,争争吵吵,三分钟就没事了,长大后希望志同道合成兄弟,一旦友情出现裂缝就很不容易弥合。所有这些,都表明青春期的孩子还像颗青涩的果子,需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和养分,才能成熟。青春期还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时期,孩子的自我认同,自我接纳都将在这个时期完成。青春期意味着孩子开始走向真正的独立, 家长在欣喜之余,采用恰当的举措,就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叛逆期。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家长该关注些什么?
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有些家长会有一种预期的焦虑,担心无法搞定叛逆的孩子,导致家长也心生烦恼。青春期是人的一生发展中必然要经过的时期,顺其自然才是良方。家长完全可以这样做:
1、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情绪的稳定性比较差,这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有关,属于成长带来的烦恼所导致。而这一时期的学习任务又很繁重,家长往往容易关注学习成绩,而忽略孩子情绪的变化,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孩子的烦恼会成倍增加。上文晓东的爸妈就是因为忽略了晓东的情绪变化,才引起了矛盾冲突。当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并不意味着需要家长时刻介入。在大部分情况下,家长只需保持距离,做个旁观者。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尽量减少外界给孩子的干扰,给孩子创造平和宁静的氛围,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当孩子无法解决问题时,家长可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要让孩子有一种自己做主的感觉。
2、关注孩子的实际困难
青春期的孩子,由于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有时候也会有很多具体的困难存在,一味地指责,只会加重孩子的烦恼。比如上文的小倩,或许她正为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而烦恼呢,妈妈的怀疑和指责对于小倩来说,不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激起了内心的愤怒和反感。正确的做法是,找个机会,非常轻松地聊聊了自己对于异性交往的看法,可以说说自己年轻时的经验和教训,让孩子自己去辨析。即使有点小问题,也不要大惊失色,要相信孩子的悟性和能力。始终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正向的引导,会让孩子感到安全和温暖而有勇气面对那些成长中的困扰。
3、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独立意识已经觉醒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叛逆行为,让家长和老师头疼的“斑斑劣迹”,只是为了表明自己的长大,完全可以看成是孩子的独立宣言。遵循这样的理念,家长要关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接纳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完美,对于孩子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要细心呵护,不能像小倩妈妈那样,忽略孩子的“面子问题”;改变牵着孩子走的习惯,放手让孩子去锻炼,去感悟,力争做一个合格的陪伴者。家长的包容和陪伴,可以让孩子很好地完成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做一个智慧的家长,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青春期。
此文发表于《家庭教育》杂志
相关内容
-
“咕咕咕”,李洁妈妈的手机上一条短信进来了,打开一看,又是老师的短信:“你的孩子在今天的英语单词测验中,成绩不好,很多单词没有掌握,请家长务必督促其认真学习,今天的单词听写五遍,朗读五遍,明天要检查。”
唉,李洁妈妈的头都要大了,每天收到这样的短信不会少于五六条,各科老师都有。每当收到这样的短信,李洁妈妈能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地按照老师的要求,给孩子听写,背诵课文,做功课。心里憋着火,唠叨数落是免不了的,这让五年级的李洁很烦,她常常会跟妈妈吵上几句,然后哭哭啼啼地写作业,每天写到半夜才能上床睡觉。这样的情形几乎就是李洁上学以来的常规动作。虽然李洁妈妈做了很多的努力,李洁却越来越不爱学习了,成绩一年年往下掉,李洁妈妈一年比一年焦虑。最让人担心的是,近段时间李洁常常会找各种借口不去学校,一到学校就肚子疼,呕吐,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
杨老师: 你好。
我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家长。自从上小学以来,我发现孩子不如以前开心活泼了。每天总是垂头丧气地回家。孩子学习成绩还不错的,但是在学校几乎每天都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不是上课坐得不够端正,就是下课要疯跑,还有跟同学之间吵吵闹闹的;昨天又因为老师在班里发脾气,乱扔东西,引起孩子的不快,班会课上没有听老师训话,而是管自己看课外书,结果老师一下子就把孩子的课外书扔出了窗外,并让他站起来,面壁思过。孩子的班主任是个年轻老师,非常要强,她希望她带的班级样样都好,所以也给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除了批评孩子,也常常来短信“告状”。甚至在家长群里也会指名道姓地批评孩子的家长。搞得大家都惴惴不安,生怕那天轮到自己孩子的头上。不想换学校,也不能换老师,作为家长,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境况,也不知道该如何跟老师沟通?真是压力山大啊!
-
子豪从小就是妈妈的掌上明珠,妈妈对他既疼爱又严厉。 吃饭的时候,妈妈会不时地提醒着子豪:子豪,吃饭不能一只手,要把两只手放在桌上吃饭;
做功课的时候,妈妈又会批评子豪:你看你,做作业磨磨蹭蹭的,在想什么啊?这个字写的真难看,重写。
到了晚上该睡觉了,妈妈又开始命令:子豪,睡觉了,明天还得上学呢。就连上厕所,妈妈也不许关上门,怕孩子磨蹭浪费时间,就这样,子豪在妈妈的眼皮底下生活着,干什么都会被妈妈关注,感觉自己好像是妈妈手中的木偶,毫无自主权,真是郁闷极了,
-
17岁的李雅是个女孩子,初次见面的人一定会把她当男孩:接近男性标准的短发遮住额头,深色宽大的衣裤,松松垮垮地挂在身上,戴一副黑框眼镜,人长得清秀周正,但是讲话的声音却是低沉的中音嗓。整个人找不出一丝女性的味道,举手投足间活脱脱一个假小子的模样。不仅仅外表如此,李雅的自我表象也是个如假包换的男孩。跟男孩子在一起,李雅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个女孩,男孩子也没有把她当成女性,玩得跟哥们似的,还常常让人叫她哥哥。进入青春期的李雅,情窦初开,发现自己喜欢的是温柔的女性,她试着去接近心仪的女孩,却被无情地拒绝了。李雅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家庭关系中,妈妈占主导地位,爸爸只是一个影子。凡事都由妈妈做主,爸爸没有说话的份,夫妻关系也是吵吵闹闹的时候多。妈妈努力培养李雅,只是天不遂人心愿,李雅因为性别认同的困扰,一直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同性间的人际关系也很难正常建立
-
萧萧是初一学生,乖巧听话,学习成绩挺好,还是班干部。某天上网浏览,无意中点击了一个网址,突然跳出很多不堪入目的画面,看得萧萧面红耳赤,心头如一头小鹿呯呯乱撞,急忙关了网站,埋头做功课。但是却怎么也静不下来,脑海老是出现看到的画面,这让萧萧很有罪恶感,为了忘掉这些画面,萧萧用尽了各种方法:狠狠地责备自己、拼命地捶打自己的脑袋、不停地看书……把自己搞的筋疲力尽,神情恍惚,甚至连上课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常常一个人躲在房间哭泣。萧萧妈妈看到萧萧的状况也非常着急,却不知道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只好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萧萧终于放下了心理包袱,重现了明朗的笑容。
-
初中生李凡一直为自己的不自信所苦恼。老师提问,明知道答案,却不敢举手发言;想参加班级活动,但苦于没有同伴;想跟女同学讲话,害怕被人误会;李凡渴望友谊,渴望融入班级集体,他也试着跟同学交往,但总是聊不到一起去。他喜欢打球,在一次球赛中,由于传球的失误,李凡被队友狠狠地损了几句,有人甚至当场将球砸向了李凡 。最让李凡没有自信的事情,莫过于身高了。由于李凡发育比较晚,在同龄人中个子不算高,看着人高马大的男神,李凡常感自卑。
-
小米和小艾刚进初中就认识了,两个人情同姐妹,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下课了,也喜欢头挨头,肩靠肩地亲昵。要是哪天小艾没来上学,或者有事不能腻在一起,小米就会心神不宁,小艾也同样如此,看到小米跟别的同学走得近些,就会生气,闹别扭。班里同学都开玩笑说她俩像同性恋,她俩自己也搞不清楚,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小米很苦恼,小艾很焦虑,两个人常常会陷入这样的困扰中,导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家长很着急,却无法跟孩子说清楚这样的情感是什么。
-
曾记得这么个案例:有个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得了白血病,因为经济问题,大人已经放弃了对孩子的治疗。有一天,病痛中的孩子问照顾自己的妈妈“我是不是很快就要死了?”孩子妈妈只是眼泪涟涟地“恩”了一声。于是此后几天直到死的那刻,孩子都没笑容,他的那双眼睛始终带着恐惧。
说实在的,“生死”从来就是重大的人生命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心智。与即将面临死亡的患病孩子聊死亡,确实会让家长无所适从。当我们直面孩子的发问时,该如何来做解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