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指导教育要合适而具体
作者:杨迪
|
点击:
次
|
2017-08-31 10:42
场景一 茫然的欣欣
欣欣下半年就要成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了。妈妈忍不住对欣欣说:“你要好好学习啊,要努力,才会有好的成绩,你看你,努力了成绩就好了,不努力,成绩就差了,记住哦,要努力啊。”欣欣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后来有个老师问欣欣:什么叫努力啊?欣欣不好意思地摇摇头。但是欣欣会在成绩下降时,做自我批评:我不够努力啊。尽管欣欣学会了“努力”这个词,但是对于什么才是努力根本不明白,所以欣欣的成绩总是不稳定,上不去。
场景二 不服的刘枫
放学后,四年级的刘枫跟同学一起在小区的草坪上玩,大家追追打打,好不开心。刚巧刘枫的爸爸下班回家了,看到自己的儿子居然跟一帮学习成绩不怎样的孩子玩,无名火就大了,他大喝一声:“刘枫,回家去”。刘枫只好撅着嘴乖乖地走了。回到家,自然是一通教育:“你怎么能跟这样的同学做朋友呢?你要有上进心啊。你怎么不跟成绩好的同学玩呢?”刘枫一脸的不服。在家长的高压下,刘枫慢慢地变得孤僻,难以跟人交流了。
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场景,相信80%以上的家长都进行过这样的教育。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家长想到的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这个原因,可以送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学习班,而不顾孩子是否能承受;可以每天在饭桌上、睡觉前、上学时,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叮嘱孩子:要好好学习啊,直到孩子根本听不进,还在坚持不懈。当我们理直气壮,振振有词地教育着孩子的时候,不知道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教育合适吗?当我们苦口婆心,循循善诱的时候,是否忽略了孩子脸上的茫然和不服?
孩子的成长如同一棵树苗,要长成参天大树,一定有他自己的规律和需要。作为首任教育者的家长,需要了解孩子身心的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才能做到避免空洞说教,让孩子乐于接受,真正对孩子有切合实际的帮助呢?
首先是,家长要努力克服焦虑的情绪,不作攀比,以平和的心态培养孩子的竞争实力。
有不少的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心里会有一种莫名的焦虑和恐慌,生怕自己的孩子比不过人家。特别是那句被扭曲的名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家长攀比的金科玉律,带给孩子的是一种违背科学和规律的压迫。辗转于各种学习班的孩子们,没有自己的空间,身心得不到休息和恢复,这种消耗和压榨性的学习生活,让他们无法也没有时间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厌学、逃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就像一场马拉松赛跑,需要的是节奏和耐力,如果我们让孩子在马拉松赛跑刚刚开始时,就像百米冲刺那样,那才是真正的输在了起跑线上。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机,也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家长要努力保持平和的心态,放弃攀比,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扬长避短,积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相信不久的将来,你的孩子一定是最棒的。
其次是,家长要遵循孩子的思维发展规律,给予合适的指导。
欣欣的茫然,是由于家长的空洞说教造成的。科学研究表明,小学年段的孩子,正处于具象思维想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是小学低年段的孩子,因为思维还处于具体的,形象的模式上,对于“努力”“认真”“刻苦”之类的概念性词汇,缺乏具体的认知,所以才会在家长的“努力”面前,表现得茫然和无助。此时的孩子虽然知道要努力学习,但不知道怎样才是努力学习,所以教育的效果往往是两头不着调——孩子气馁,家长焦虑。要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需要家长学习一点科学教育知识,掌握一些教育方法,给予孩子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和建议。当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时,要了解具体的问题,具体到每个错题是怎么发生的;跟孩子一起探究错题的原因;同时了解最近一段时间是否有困扰孩子的其他问题存在等等;肯定孩子某个具体的行为,比如,孩子很安静地看书,字写得很工整等,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并告诉孩子这就是认真的态度。针对具体问题给与帮助指导,可以避免抽象、空洞的说教,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充分的自信心。
再者,家长要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体验孩子的情感,不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
相信很多家长会以自己能够猜透孩子的心思而自豪,认为自己是能够读懂孩子的。事实果真如此吗?下面这个事例很有趣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一个4岁的小男孩,有一天,他很认真地跟妈妈说:我长大要当科学家,但是我不知道科学家的路在哪里?妈妈听了当然高兴啊,瞧咱这孩子多聪明。于是就乐呵呵地对孩子说:“你长大要当科学家啊,就先要经过小学,然后中学,然后大学的学习,才能当科学家。”孩子又说:我知道啊,但是我不知道科学家去上班的路在哪里?妈妈恍然大悟,发现自己居然完全没有读懂孩子的意思。其实这样的误会,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真的是很多很多的。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受到智力发展的影响,跟成人有很大的差异。在成人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运作下,家长很容易按自己的理解去理解孩子。上文的刘枫爸爸,在对待孩子交友的问题上,就是以成人的标准在强求孩子。他简单地用成绩将孩子划分成好孩子和坏孩子,粗暴地干涉孩子的交友,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情感。如果刘枫爸爸能够进入孩子的世界,去关注孩子交友的真正意义,估计一定不会出此下策的。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在孩子面前,你要蹲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平等的表达,更重要的是,你能够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如果你能蹲下来,那么,你给予孩子的帮助,一定是合适可行的,具体可操作的。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十分有利的。
此文发表于《家庭教育》杂志
相关内容
-
最近有个短片比较火爆。很多人都说,天下武功,唯钱不破。且不说片子是否好看,是否有意义,只想借用片名《功守道》来说说婚姻关系。
俗话说,相爱容易相处难。一对男女,在惊鸿一瞥和回眸一笑间,碰撞出电石火花,激发出世上最美好的情感,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走入婚姻,似乎完成了爱情的最终目标,“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滴生活在一起。”童话故事里都这么说。然而的然而,现实很骨感,在褪去想象和刻意的光环之后,生活展示了他的本来面目:柴米油盐,婆媳孩子,鸡飞狗跳,一地鸡毛。
-
“咕咕咕”,李洁妈妈的手机上一条短信进来了,打开一看,又是老师的短信:“你的孩子在今天的英语单词测验中,成绩不好,很多单词没有掌握,请家长务必督促其认真学习,今天的单词听写五遍,朗读五遍,明天要检查。”
唉,李洁妈妈的头都要大了,每天收到这样的短信不会少于五六条,各科老师都有。每当收到这样的短信,李洁妈妈能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地按照老师的要求,给孩子听写,背诵课文,做功课。心里憋着火,唠叨数落是免不了的,这让五年级的李洁很烦,她常常会跟妈妈吵上几句,然后哭哭啼啼地写作业,每天写到半夜才能上床睡觉。这样的情形几乎就是李洁上学以来的常规动作。虽然李洁妈妈做了很多的努力,李洁却越来越不爱学习了,成绩一年年往下掉,李洁妈妈一年比一年焦虑。最让人担心的是,近段时间李洁常常会找各种借口不去学校,一到学校就肚子疼,呕吐,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
杨老师: 你好。
我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家长。自从上小学以来,我发现孩子不如以前开心活泼了。每天总是垂头丧气地回家。孩子学习成绩还不错的,但是在学校几乎每天都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不是上课坐得不够端正,就是下课要疯跑,还有跟同学之间吵吵闹闹的;昨天又因为老师在班里发脾气,乱扔东西,引起孩子的不快,班会课上没有听老师训话,而是管自己看课外书,结果老师一下子就把孩子的课外书扔出了窗外,并让他站起来,面壁思过。孩子的班主任是个年轻老师,非常要强,她希望她带的班级样样都好,所以也给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除了批评孩子,也常常来短信“告状”。甚至在家长群里也会指名道姓地批评孩子的家长。搞得大家都惴惴不安,生怕那天轮到自己孩子的头上。不想换学校,也不能换老师,作为家长,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境况,也不知道该如何跟老师沟通?真是压力山大啊!
-
子豪从小就是妈妈的掌上明珠,妈妈对他既疼爱又严厉。 吃饭的时候,妈妈会不时地提醒着子豪:子豪,吃饭不能一只手,要把两只手放在桌上吃饭;
做功课的时候,妈妈又会批评子豪:你看你,做作业磨磨蹭蹭的,在想什么啊?这个字写的真难看,重写。
到了晚上该睡觉了,妈妈又开始命令:子豪,睡觉了,明天还得上学呢。就连上厕所,妈妈也不许关上门,怕孩子磨蹭浪费时间,就这样,子豪在妈妈的眼皮底下生活着,干什么都会被妈妈关注,感觉自己好像是妈妈手中的木偶,毫无自主权,真是郁闷极了,
-
萧萧是初一学生,乖巧听话,学习成绩挺好,还是班干部。某天上网浏览,无意中点击了一个网址,突然跳出很多不堪入目的画面,看得萧萧面红耳赤,心头如一头小鹿呯呯乱撞,急忙关了网站,埋头做功课。但是却怎么也静不下来,脑海老是出现看到的画面,这让萧萧很有罪恶感,为了忘掉这些画面,萧萧用尽了各种方法:狠狠地责备自己、拼命地捶打自己的脑袋、不停地看书……把自己搞的筋疲力尽,神情恍惚,甚至连上课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常常一个人躲在房间哭泣。萧萧妈妈看到萧萧的状况也非常着急,却不知道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只好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萧萧终于放下了心理包袱,重现了明朗的笑容。
-
小米和小艾刚进初中就认识了,两个人情同姐妹,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下课了,也喜欢头挨头,肩靠肩地亲昵。要是哪天小艾没来上学,或者有事不能腻在一起,小米就会心神不宁,小艾也同样如此,看到小米跟别的同学走得近些,就会生气,闹别扭。班里同学都开玩笑说她俩像同性恋,她俩自己也搞不清楚,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小米很苦恼,小艾很焦虑,两个人常常会陷入这样的困扰中,导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家长很着急,却无法跟孩子说清楚这样的情感是什么。
-
曾记得这么个案例:有个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得了白血病,因为经济问题,大人已经放弃了对孩子的治疗。有一天,病痛中的孩子问照顾自己的妈妈“我是不是很快就要死了?”孩子妈妈只是眼泪涟涟地“恩”了一声。于是此后几天直到死的那刻,孩子都没笑容,他的那双眼睛始终带着恐惧。
说实在的,“生死”从来就是重大的人生命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心智。与即将面临死亡的患病孩子聊死亡,确实会让家长无所适从。当我们直面孩子的发问时,该如何来做解答呢?
-
晓东今年14岁了,个子长得高高的,人也很精神。近来不知道为什么,成绩下降得厉害,老师经常会打电话来告状。而且妈妈还发现晓东出门前总要在镜子前照个不停,一头黑发反复地造型,直到快迟到了,才匆匆忙忙地拿起书包冲出去上学。更恼人的是,谁也说不得,一说就发脾气,眼看妈妈快要镇不住了,爸爸就挺身而出,跟儿子拧上了——所以家里总是充满着硝烟味。妈妈很担心,这样下去,这个孩子不仅成绩会越来越糟糕,而且人也会变得不可理喻,甚至变坏。每天面对妈妈忧心忡忡的眼神,面对爸爸怒气冲冲的表情,晓东也觉得很烦,很烦,有时候放学不想回家,就找个理由住在同学家。这样的状态,让晓东的爸妈束手无策——晓东到底怎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