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健康成长 请给孩子隐私空间
作者:杨迪
|
点击:
次
|
2017-08-31 10:57
没有隐私空间的烦恼
焦虑的妈妈VS郁闷的孩子
子豪从小就是妈妈的掌上明珠,妈妈对他既疼爱又严厉。 吃饭的时候,妈妈会不时地提醒着子豪:子豪,吃饭不能一只手,要把两只手放在桌上吃饭;
做功课的时候,妈妈又会批评子豪:你看你,做作业磨磨蹭蹭的,在想什么啊?这个字写的真难看,重写。
到了晚上该睡觉了,妈妈又开始命令:子豪,睡觉了,明天还得上学呢。就连上厕所,妈妈也不许关上门,怕孩子磨蹭浪费时间,就这样,子豪在妈妈的眼皮底下生活着,干什么都会被妈妈关注,感觉自己好像是妈妈手中的木偶,毫无自主权,真是郁闷极了,
好不容易,子豪有了自由的机会——去外地上初中,需要住校。可妈妈却非常担心子豪少了父母的监管,学习成绩会下降。为了能够监督子豪的学习, 妈妈要求子豪,一到宿舍,就必须打开视频,妈妈要看着子豪做功课,看着子豪的一举一动,二个月下来,子豪受不了了,强烈要求妈妈放弃这样的要求,但是妈妈坚持自己的做法。子豪郁闷得无心学习,成绩急剧下降,于是子豪妈妈决定亲自陪读,半年后,子豪住院了,因为抑郁症。
斗智斗勇的家长VS激烈反叛的孩子
天天自小聪慧,成绩较好,但是父母对他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亲子之间一直有些小摩擦。进入青春期后,父母对天天的管束就更多了,在妈妈看来,孩子长大了,很容易学坏,什么网络成瘾啊,什么早恋啊等等。为了防患于未然,天天妈真是费尽了心机:给电脑加密,藏起网线,防止孩子偷偷地玩电脑;趁孩子上学时,偷偷地看孩子的日记,千方百计地查看孩子的聊天记录,甚至借着看孩子的名义,跑去学校跟天天的同学攻守同盟,让同学将天天在学校的情况随时报告给她。
天天在妈妈的严密控制下,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学会了各种应对方法:你给电脑加密,我就破解密码,你拔掉网线,我就自己买一根,也藏起来,不让你发现;你要偷看我的日记,我就在上面写假情报,聊天时用你看不懂得暗号等等。但是当得知妈妈还安插同学在自己的身边,监视着自己的时候,天天真的有点崩溃了,他开始逃课,开始交社会上的坏朋友,顶撞老师,跟同学打架,爸爸实在看不过去,打了他几下,天天就离家出走。天天妈欲哭无泪,不知道自己造了什么孽,养出这么个逆子来。
孩子为什么需要有隐私空间
隐私空间:成长的需要
青少年特别是儿童,有没有隐私?这是一直以来比较有争议的命题。 有不少家长认为未成年人应该是没有隐私的,因为他们需要家长的监护。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我们来看看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吧。
婴儿刚出生到一周岁的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与母亲的联结,有一种稳定安全的共生关系; 1岁到3岁时,开始出现自我的萌芽,能初步区分你我他;3岁到6岁,发展自我,学习与人交往,到了学龄前(6岁左右到11-12岁),儿童发展的是自主感,凡事希望自己做主,有把握感;到了青春期(约11岁到15岁)独立意识急剧增强,心理断乳开始;15岁到青春期结束,青少年基本上完成了上述任务,开始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
根据艾瑞克森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隐私是随着自我的形成而出现的。到了小学高年段,正是独立意识萌发的关键时刻,隐私空间作为一个很好的载体,可以让孩子的独立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前文所举的案例,都是因为家长没有意识到隐私空间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没有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才引发了各种问题。当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时,家长不仅仅要给予支持和鼓励,更重要的是要把处理挫折的权利交给孩子,让孩子在自己的隐私空间,独自消化那些负面的东西,整理好自己的情绪,斗志昂扬地重新出发。即使孩子做的不够完美,也不要苛求。只要孩子不被挫折击倒,就一定会成长得很好。
隐私空间:安全的需要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安全感是生命的基础需要,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人如果被剥夺了安全感,就无法活下去,安全感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就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隐私空间仿佛一道牢固的屏障,可以带给孩子安全感,就像我们只有穿上衣服才不觉得羞耻一样。子豪的妈妈如果能够能够意识到这点,就不会要求孩子完全暴露在自己的眼皮底下。
如何给孩子安全的隐私空间
尊重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
当天胎儿在母体内开始发育,一个独立的生命就诞生了。 既然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就应当有明确的心理边界。 尊重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的意志,允许孩子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让孩子在安全的隐私空间健康地成长。这就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隐私空间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家长的无视而不存在,比如上文的天天,妈妈管得越多,孩子的隐私就越多,孩子的隐私越多,妈妈就管得越多,形成了一种负性循环,严重地影响了亲子关系,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做好自己的心理断乳
我们一直强调孩子到了青春期会有心理断乳,往往会忽略父母,尤其是母亲,也会有一个心理断乳期的事实:从心理上接受孩子长大这个事实,接受孩子不再事事依赖于你的现状。这一时期家长要厘清自己对孩子的需要。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恰当的心理界限,促使孩子的人格发育。
对于孩子的成长,多观察,少干预
我们提倡给予孩子隐私空间,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放任自由,不管不顾。孩子的成长是个渐进的过程,家长对孩子的放手也将是逐渐剥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多观察,少干预,除非孩子真的需要帮助。即使碰到了让家长和老师担心的事情,也要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跟孩子做细致的沟通。我们可以指导孩子,却不能指挥孩子。要让孩子觉得,我们是平等的,父母是可以相赖的和依靠的。
给孩子一个隐私空间,就是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机会。
发于《家庭教育杂志》
相关内容
-
“咕咕咕”,李洁妈妈的手机上一条短信进来了,打开一看,又是老师的短信:“你的孩子在今天的英语单词测验中,成绩不好,很多单词没有掌握,请家长务必督促其认真学习,今天的单词听写五遍,朗读五遍,明天要检查。”
唉,李洁妈妈的头都要大了,每天收到这样的短信不会少于五六条,各科老师都有。每当收到这样的短信,李洁妈妈能做的就是老老实实地按照老师的要求,给孩子听写,背诵课文,做功课。心里憋着火,唠叨数落是免不了的,这让五年级的李洁很烦,她常常会跟妈妈吵上几句,然后哭哭啼啼地写作业,每天写到半夜才能上床睡觉。这样的情形几乎就是李洁上学以来的常规动作。虽然李洁妈妈做了很多的努力,李洁却越来越不爱学习了,成绩一年年往下掉,李洁妈妈一年比一年焦虑。最让人担心的是,近段时间李洁常常会找各种借口不去学校,一到学校就肚子疼,呕吐,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
杨老师: 你好。
我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家长。自从上小学以来,我发现孩子不如以前开心活泼了。每天总是垂头丧气地回家。孩子学习成绩还不错的,但是在学校几乎每天都会受到老师的批评:不是上课坐得不够端正,就是下课要疯跑,还有跟同学之间吵吵闹闹的;昨天又因为老师在班里发脾气,乱扔东西,引起孩子的不快,班会课上没有听老师训话,而是管自己看课外书,结果老师一下子就把孩子的课外书扔出了窗外,并让他站起来,面壁思过。孩子的班主任是个年轻老师,非常要强,她希望她带的班级样样都好,所以也给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除了批评孩子,也常常来短信“告状”。甚至在家长群里也会指名道姓地批评孩子的家长。搞得大家都惴惴不安,生怕那天轮到自己孩子的头上。不想换学校,也不能换老师,作为家长,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境况,也不知道该如何跟老师沟通?真是压力山大啊!
-
曾记得这么个案例:有个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得了白血病,因为经济问题,大人已经放弃了对孩子的治疗。有一天,病痛中的孩子问照顾自己的妈妈“我是不是很快就要死了?”孩子妈妈只是眼泪涟涟地“恩”了一声。于是此后几天直到死的那刻,孩子都没笑容,他的那双眼睛始终带着恐惧。
说实在的,“生死”从来就是重大的人生命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心智。与即将面临死亡的患病孩子聊死亡,确实会让家长无所适从。当我们直面孩子的发问时,该如何来做解答呢?
-
晓东今年14岁了,个子长得高高的,人也很精神。近来不知道为什么,成绩下降得厉害,老师经常会打电话来告状。而且妈妈还发现晓东出门前总要在镜子前照个不停,一头黑发反复地造型,直到快迟到了,才匆匆忙忙地拿起书包冲出去上学。更恼人的是,谁也说不得,一说就发脾气,眼看妈妈快要镇不住了,爸爸就挺身而出,跟儿子拧上了——所以家里总是充满着硝烟味。妈妈很担心,这样下去,这个孩子不仅成绩会越来越糟糕,而且人也会变得不可理喻,甚至变坏。每天面对妈妈忧心忡忡的眼神,面对爸爸怒气冲冲的表情,晓东也觉得很烦,很烦,有时候放学不想回家,就找个理由住在同学家。这样的状态,让晓东的爸妈束手无策——晓东到底怎么啦?
-
场景一 茫然的欣欣
欣欣下半年就要成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了。妈妈忍不住对欣欣说:“你要好好学习啊,要努力,才会有好的成绩,你看你,努力了成绩就好了,不努力,成绩就差了,记住哦,要努力啊。”欣欣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后来有个老师问欣欣:什么叫努力啊?欣欣不好意思地摇摇头。但是欣欣会在成绩下降时,做自我批评:我不够努力啊。尽管欣欣学会了“努力”这个词,但是对于什么才是努力根本不明白,所以欣欣的成绩总是不稳定,上不去。